断舍离:做物质的减法,教你几个超级实用的小妙招儿

最近夜读了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通过整理、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开始意识到,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断”和“舍”,而没有在心中确立“离”的精神层面,内心还是会常常纠结。原来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很多人却压抑不了物欲:先收入囊中再说吧,他们陷入“收纳”的沼泽地,无法脱身。“断舍离”则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极简生活”会让你有意识地去体验抛掉杂物、减少物欲的生活,带给你更多的轻松与自在。

精简、朴素的生活,其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的循环反复。需要强调的是,“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说了这么多,教你第一个小妙招儿吧:

1 out 1 in

        当你想入手一件新东西时(不管是什么),就需要去掉一件同类旧物,以补入这个新物品。如果你手里还没有补入物品的类别,那就去掉一件其他类别物品。当你坚持反复执行这个“1 out 1 in”后,你会逐渐领会到对自己收纳的东西越来越喜欢,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位也在逐渐地提升。请谨记一句话:“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

        这个方法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如果比喻成人体的话,就相当于人体代谢功能减退、毒素长期堆积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长期处于不良生活习惯中,皮肤、血管、内脏里就会一点点地堆积起代谢物质。这些代谢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亚健康”,不久将出现疾病症状。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我们都会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久而久之,东西累积的就越来越多,每一件都难以割舍。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你及家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收拾东西时,每个人都过类似的经历:“我居然买过这种东西!我居然买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最后再来一句:“绝不会再买第二次了”。知晓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

        学会了上面“1 out 1 in” 小妙招儿后,你已经做到了实现生活“新陈代谢”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整理归纳,话不多说,直接给你干货:

7·5·1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像抽屉、衣柜等“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

        像带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等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5成。

        像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等水平面上的“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

        只有舍得难舍的,才能获得应得的……

关于16年运动、读书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搜索):木子读吧,等你哦!

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岁月拾遗

秋月海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做物质的减法,教你几个超级实用的小妙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