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言
王阳明被推崇为明朝一哥,除了因为他提出阳明心学,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也与他用兵入神,履立战功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的文武双全,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和利在千秋。
我们一起来看看王阳明45至47岁时平定漳南民乱的故事,这也是王阳明第一次展露他的军事天赋。正德年间,大明朝因为宦官刘瑾等人擅权,国威日渐式微,在江西、福建等地四处出现农民暴动、土匪割据。王阳明被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出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正三品),前往赣州平定民乱。当时督察院的老大左都御史(正一品)叫陈金,他被派到江西来平乱,但是收效甚微,暴动依然越演越烈。于是王阳明又被派出来,帮领导挽回局面(ca pi gu)。
刚开始看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隐隐怀疑王阳明所谓的文韬武略,是不是后人对胜利者的附会和神话。
王阳明走到万安时,正好遇到土匪抢劫,然后他让商队联合,摆出龇牙咧嘴的阵势,这群刀尖舔血的匪盗就两股战战,王阳明一招降,匪盗们就缴械投降了。
王阳明到达赣州府衙之后,准备联合士绅去剿除汀漳的土匪头子,然后发现怎么官府有什么风吹草动,土匪都好像早已知晓一样,然后就排查出了府衙里有两个老衙役是内应。于是王阳明一顿呵斥,这两个多年内奸就立马跪地求饶,转头做起了官府的内应,提供了各种盗匪窝的机密情报,于是王阳明的剿匪计划势如破竹地成功了。
哦,合着王阳明就一嘴炮打天下。他是男巫,他会魔法,他说什么对头都会照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和理解,两面三刀、双面间谍、临阵倒戈都不存在。唐僧哥哥恐怕都没有这种感召力。这不把战争描述成了过家家吗。
然后当我读到王阳明写的《告谕浰头巢贼》,我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就这劝降口才,确实是十个唐僧哥哥拍马不及啊。难怪《战国策》里写: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在领略王阳明的劝降口才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战况。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花了2个月时间,平息了福建漳南地区十余年的贼寇之患。王阳明官升两级,出任督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赶到江西赣南地区平乱。
当时赣南桶冈、横水、左溪三寨势头最为强劲,和广东省浰头寨的山匪遥相呼应。陈金上书要朝廷增派福建、广东二省兵力配合湖广省,集三省之力夹击桶冈。
但是王阳明认为,横水和左溪才是贼寇的腹地,桶冈只是贼寇的两翼,因而应该先出兵横水、左溪除去心腹大患,再合攻桶冈。三省大兵11月才能集结完毕,王阳明决定将计就计,宣称要攻打桶冈,但其实秘密调动军队10月份就前去剿灭横水贼寇。但是王阳明担心浰头的贼寇会趁机作乱,于是决定先对浰头寨进行招降。
下面我来浅析一下《告谕浰头巢贼》这篇犹如圣光普照的劝降书。
第一段陈情招安的动机,表明招安的诚意。我平定漳州之乱时,斩杀了7600多土匪,但是其中有反心恶念的土匪头子只有四五十个。这么多叛民中有很多是协从犯,本心并不邪恶,只是一念之差走上歧路,一视同仁地斩杀我于心不忍。我相信你们中也有很多这样本心向善的胁从犯,所以我要想要对你们招降。
第二段站在反贼的立场进一步表明己方招安的诚意,免除反贼投降的后顾之忧。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之所以变成反贼也只是为环境所迫,一念之差走上反路,却无路可退,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官府理解他们的苦衷,会像父母一样包容行差踏错的子女,绝不会不教而诛,鼓励他们弃暗投明,重走生路。
第三段阐明当反贼是没有出路的。反贼这个职业又辛苦,又赚不了几个钱,还会连累子孙,势单力孤,惶惶不可终日,简直是赚着卖白菜的钱,要操卖白粉的心,选择造反必然是最错误的就业选择。相反,官府兵强马壮,不差人、不差钱,并且势必对反贼穷追猛打、绝不姑息,并举例说明,对已经归降的人,官府会既往不咎,视为良民。因而,反贼是绝对没有胜算的,造反是一条不归路,回头才是岸。
第四段再次强调反贼的社会危害性和官府除恶务尽的决心。反贼到处烧杀抢掠,搞得民不聊生,我身为父母官保护子民是应尽的义务。又许之以利,如果投降,会给你钱,帮你和家人团聚。我这么诚恳,你要好自为之。
第五段最后再动之以情。我不忍杀你,但你不投降,逼得我别无选择,只能杀你,想到这种结局我就泪流满面。
大家品品,你是反贼是你投降不投降。
看完了这篇招降书,我忽然就理解了那个时代王阳明这样的招降计谋是能够行之有效的。
王阳明他并不是没有武力,他的十家牌法、谕俗四条、兵制改革、设立护城士兵(民兵预备役)、习战之法、赏罚分明,都是行之有效的治军举措,大大增强了官府的武装力量。他对于桶冈、横水、左溪、浰头等地的不同军事策略,也体现了他分清主次矛盾的大局观。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之前对王阳明用嘴炮打仗的偏见,正是由于对矛盾判断的错误。
首先,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局势下,官府横征暴敛,豪绅盘剥欺压,搞得民不聊生,很多良民在惨淡的人生实在找不到出路,只能被迫落草为寇。这样的百姓和官府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呢?以杀止暴去解决农民起义,是对矛盾属性的错误判断。
其次,那时候官府代表着正统,天然处于政治正确的立场。反贼之所以称为贼寇,名字本身就体现出了地位的低贱,在政治上处于绝对的弱势。要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谁会自甘堕落呢,特别是知识分子落草为寇,内心无比唾弃自己,隐姓埋名以免贻害子孙、遗臭万年。倘若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难道不想抓住这个回头是岸的机会吗?
再次,再腐败的朝廷那也是朝廷,再精壮的反贼那也是反贼。小团伙的武装实力怎么能和国家机器的力量相抗衡呢?假如官府不死不休,那这些反贼除了壮烈没有别的下场。走上了这条路,每个人已经做好把脑袋栓裤腰上的心理准备了。
因而也可以理解,《水浒传》里梁山好汉那么骁勇善战,最终还是接受招安,难道他们就没有人担心过所谓招安只是个陷阱吗?然而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同整个国家作斗争,更无法抗拒官方认可、洗白身份、重新做人的诱惑。他们所求自始至终也不过就是一条活路罢了,谁又忍心去苛责这群飞蛾扑火的百姓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