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是我的同事,今天一进办公室就吐槽,她儿子小刚上初一了,在某重点中学寄宿班,以前成绩还算不错,可是这些天放寒假在家,迷上了打游戏,按她的话说孩子有了“网瘾”,打游戏都入迷了,作业不写,一坐在电脑前就不动,想跟他说说话都没机会,大好的时光全浪费在游戏上了。
小刚是个挺内向的男孩子,身边难得有几个朋友,现在的男孩子都喜欢玩游戏,朋友之间也经常交流游戏,逐渐小刚也被带上了玩游戏的道路。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他。周末,陈丽精心准备了晚餐,叫他来吃也不应,直到陈丽两口子都坐桌前等了10分钟,陈丽的老公终于忍不住发火了,直接关了孩子的电脑,家庭战争也由此爆发了,父子俩吵得不可开交,陈丽两头劝,却都不讨好。
儿子怪陈丽唠叨他网游戏,老公也责怪陈丽说孩子今天这副样子都是陈丽惯坏的,并威胁孩子,要没收他的电脑。好好地一顿周末晚餐!弄得不欢而散。陈丽心里不是滋味,她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原本懂事上进的孩子沾上游戏,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陈丽的烦恼可能也是很多家长的烦恼。
但实际上,孩子会对电脑游戏上瘾的原因是和家长的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当孩子无法和养育者建立满意的关系,即便养育者劳心劳力,孩子也全然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付出全是白费,由此,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教养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对电脑游戏如此痴迷。
一、对电脑游戏“上瘾”的原因
数字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几乎把我们每个人都捆绑在了电子设备中,无论工作还是消遣都离不开它,电脑游戏看似是一种无害的追求,可它却给孩子提供一种虚假的满足感,所以才特别能使人“上瘾”。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采访了几百名青少年,得到的反馈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他们生活中的希望之地,是他们的“家”。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呢?
1.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未能获得满足
人类最基本、最主要的需求,是亲密关系。我们关心的是,是否有人重视并喜欢我们,以及我们在这些关系中的重要程度。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依恋关系就系在父母身上,当他们从父母这里得到重要性和被关心的感觉时,他们的依恋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空虚,就会寻求自我弥补,而游戏可以让孩子高度沉浸在即时奖励中,他在那里可以成为“命运的主宰”和“赢家”,所以才会沉迷其中。
小刚上的是寄宿学校,平时一周才回家一次,还需要上各种补习班,这就造成了亲子交流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孩子也会感觉到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
2、孩子利用游戏社交
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没在父母身上得到满足,他们还有可能向同伴寻求,此时的他们会非常脆弱,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认同,并且融入到对方的圈子。而不成熟的同伴,如果打游戏,孩子就会从同伴的兴趣入手,以与其建立紧密的连接。
小刚周围的朋友都在玩这个游戏,似乎他不玩就和朋友没话题聊,所以为了融入到朋友中去,孩子就会一起玩,在游戏中绑定友谊。
3.游戏破坏了孩子对父母依恋的渴望
游戏会刺激孩子的大脑奖励回路,这样高频的刺激下得到的满足感,会让孩子忘记之前,强烈寻求的依恋渴望,甚至是废寝忘食。可游戏又只能带来虚假的满足,当孩子回归现实中,空虚感依然在那里,并没有减少,于是乎,他们就又会回到游戏中,去获得满足,哪怕是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停不下来的原因。
二、对待孩子玩游戏只需做到4点
数字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阻止孩子接触游戏吗?当然不用,就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他们,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玩游戏,什么时候可以,什么时候不行才是我们该考虑的。请看以下方案:
1.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对于游戏的控制就和我们控制孩子吃蛋糕一样,蛋糕好吃,但是吃过饭以后也就吃不下多少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依恋渴望,多和孩子进行交流,高效陪伴,无条件的爱他们,保持家庭气氛愉悦,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密感,避免去别处寻求满足。而此时孩子的同伴也会发生改变,他们会结交和自己亲近能力差不多的朋友,比如:家长高效陪伴孩子下棋、郊游、运动,那么孩子会以这些事情作为谈资,找寻相似经历的同伴。
陈丽可以安排一家三口的家庭活动,现在冬天正是滑冰、滑雪的好时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玩,这样孩子走出去玩,也就不会坐在电脑前了。
2.丰富孩子的课外阅读
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任何放纵都与内心空虚及道德堕落有关。网络游戏只有在精神空虚的孩子那里,才会变成鸦片。有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让孩子更聪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识,它强大的力量会抢占阵地,不给游戏留下更多的空间。一个从小有阅读习惯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也是魅力无穷的,会冲淡他对游戏的兴趣。
陈丽给孩子准备的书籍多是教辅参考类,把读书当成提高成绩的手段,这样做孩子肯定不喜欢,如果是武侠小说,相信这个年纪的小男孩一定会格外着迷。
3.与孩子商量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关于玩游戏的事情达成共识,直接告诉孩子我们担心持续玩游戏对眼睛不好,表明观点我们并不反对适度玩游戏,并提出希望可以与他一同做出计划,然后严格执行。
比如:每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可以玩2个小时。在制定计划时,当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孩子获得的自尊越多,就会越自律。
凡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见执行,这是我们家长的通病,陈丽也不例外,经常替孩子安排生活,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养育孩子是一场以分离为导向的关系,逐渐放手让孩子最终独立才是最终目的。
因此我们该学会与孩子商量事情,并最终达成共识。当然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听,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确告诉他作业没完成,考试成绩下滑,老师的批评,都需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4.帮孩子筛选游戏内容
对于游戏内容的把控上我们还是要介入,对于带有黄色和暴力的那些游戏,要坚决禁止。益智类的游戏:扫雷、华容道。棋牌类:象棋、围棋、桥牌。策略类的游戏:code monkey都是不错的选择。
将来是人工智能时代,是需要人与机器打交道的时代,比起玩游戏我们不妨引导孩子试试做游戏,尝试用scratch、python 做个小游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陈丽大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玩的游戏,以便掌握游戏内容,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如果一味监管只会把孩子推远,这是不明智的。
三、总结
在这个数字科技时代,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卷入科技变革的浪潮,面对电脑网络的诱惑,我们只能取其优点,去其糟粕,控制孩子接触的时长和内容。但前提是先和孩子建立好亲密的依恋关系。戈登·诺伊费尔德说:当孩子想跟父母亲近时,父母能看见孩子想亲近的欲望,及时出现,充当安抚者、引导者、榜样、老师和教练。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家。有了家,他们才有底气去闯荡世界;有了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才能有所依靠;有了家,他们才会获得灵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