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4线城市,看了几套房

文/柯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阵子和老公一起回他老家,陪公婆看房。原老家房子拆迁,以补偿款的形式让住户自行购房,于是成了实打实的刚需房。

不时有小伙伴问:

刚需房要买什么样?

新房或二手房,哪个好?

A盘看着挺好,B盘似乎也不错,如何选择?

借着这次看刚需房的案例,刚好聊聊。

1

在我看来,买房其实就是选择未来的生活模式。

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毕竟刚需房,钱够的话当然咋喜欢咋买),权衡种种因素,打造让自个儿住得舒坦的居住空间,我认为关键词就两个:

好住+好卖。

以我们这回看房为例,目标就挺明确:

1、交通:离公车站、动车站近。

2、周边:至少有大型的医院和超市,有老人喜欢的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就更好啦。

3、电梯房:上下楼方便。

之前我们在网上已有一定了解,加上父母也打听了一阵,看了3套房后基本就拿定主意了。

不少朋友面对刚需房,每看一套心中就会冒出许多疑问,多半源于一开始对最关键的考虑因素不够清晰。 

感觉与电视相亲节目蛮类似:

-有的嘉宾上来就开出条件12345,看似条条框框一堆,可一旦出现正中红心的人,反而快速做出判断,该出手就出手。

-有的嘉宾嘴上说“我对另一半没什么要求”,往往不断陷入纠结,内心天人交战800回合也没个答案。

买房就是找对象啊,想想能陪你下半辈子的除了另一半,貌似也只有房子了嘛。懂得条件取舍,才能得到“量体裁衣”的贴合感。

因此,抓住几点共性就格外重要。

2

第一、交通便利

头等大事,没有之一。这么多年我周围唯一说买房后悔的,就是买了一处郊区公寓的朋友。

她公寓在啥位置呢?

买了四年,至今无地铁可达,公车1个半小时,以周末近郊游为卖点的层层楼栋,到了夜晚只有零星几点灯火。正因如此,房价还降了些。

附近的交通站点、去核心区域是否便利,以及未来的路线规划,都必须放在NO.1位置。

第二、周边环境

大型医院、商超、餐饮…晚上饿了溜出去吃宵夜,谁也不想跑到3公里外;买菜提着大袋小袋去坐公车或走个大半小时,也不太舒坦。

以上两点,决定了你的居住质量,也决定了房子的增值空间。

有人觉得,“反正我自住,又不卖,保值增值有什么意义?”嗯,房子毋庸置疑是一项资产,对多数人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你总不希望它连通话膨胀都跑不过,无声地缩水对吧?

第三、户型适宜

总体可参考朝向->户型->楼层的优先级。

朝向:南北通透优先,东南朝向为次,西南再次。

户型:整体方正、动静分离。采光良好,最好厅内有明窗。格局合理,得房率才高。

举个例子。

我在样板区看到两套房,A房92㎡,2卧室+1书房+1卫生间,全明户型并且空间利用得很好,没有那种“边角碎料”的鸡肋感,视觉上比实际面积要大。

B房125㎡,房间数量虽然多了,但狭长的厨房、书房偏大副卧又偏小,外加几个空置的小地方,反而显得局促。

楼栋也需要考虑。

离街道的距离,关系到噪音和污染。就像我和我姑家在同个小区,我家离前门的主干道将近100米,相当安静;我姑家是小区最后一栋,后边儿是早市及公园,每天早晨6点多就开始人声鼎沸。

难免心塞。

顺便说下,有条件的话,建议你白天看房一次,晚上再来一次,尤其二手房。

物业安保以及是否嘈杂,夜间展露得更为彻底。我一同事在入住二手房的第一天晚上,就发现了令他头大的事:

房子后面有条小河,每逢夜幕降临青蛙叫得那个欢快…他父母的睡眠质量瞬间下滑,最后只得用耳塞解决问题。

当然啦,带学区、送车位、绿化率高…都是加分项,就看你荷包情况了。

3

最后闲聊几句。

先生老家位于沿海四线城市,近几年随着一家新能源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经济发展脚步比原先加快几分。

他一家人很早就定居福州,公婆会不时回老家看亲戚啊、朋友聚会啊,小住几天也挺自在。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老家是一小县城,你觉得回老家买房好,还是在目前工作的二线城市买好?

不妨对着以下几个问题,轮廓就容易浮现:

1、是否自住——你若不自住,就算买在老家那也叫投资房,它是刚需房与投资房的最大区别。

2、老家近年经济如何——未来房价上涨空间取决于此,四五线城市房价万年不涨的情况并非少数。

3、你的个人规划——如果有打算定居工作的一二线城市,那么,尽早下手,因为相比你老家的房子,一二线城市的涨幅大概率要跑得快。

毕竟,我们买房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离理想的生活,更进一步。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4线城市,看了几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