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爆光微信打飞机流量门事件的思考

央视13套的新闻今天“爆光”微信“飞机大战”耗流量问题,最后还语重心长的告诉观众,一款应用只有用更低的价格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飞机大战”是一款免费游戏,一款平台游戏,它如果连流量都不能耗一些还怎么盈利?不能盈利的项目才能长久?

更有”专家“指出,按中国移动套餐外流量1元/MB收费,一年将让移动运营商多赚多少钱云云。。。

真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专家,有多少人用套餐外的流量去玩游戏?现在的免费流量越来越多就是为了为用户提供便利,然而央视在算这笔账时竟然拿套餐外流量计费,这是什么逻辑?

前段时间看央视频频爆光各种日用、家居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好兆头,说明政府开始关心民生了,而且力度不小,但这次对微信以及微信平台的应用开发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看似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但这场爆光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利益关系?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微信虽然发端于“山寨”,在后来的功能创新也是有目共睹,不管是经历了“约炮”或者种种不利“和谐”的功能还是其他,其生命力一直不减,而最近中国电信和网易公司合作推出“易信”之后,借助与运营商的合作,频频向微信祭出杀手锏,招招致命。

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这次的爆光是为推广易信的一次公关?

如果这则新闻的受众是开发者,尤其是移动应用的开发者,那么一定会觉得央视给出的各种理由荒诞不稽。但并没有那么多开发者,大家都是普通用户,大家会认为央视真好,为我们着想,让我们少花钱。


但是,这绝对不利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终于有产品有能力拿到国际市场上了(当然由于内容审查,可能国外用户并不那么看好,但这并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然而这时突然官方媒体爆出这样一则新闻,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这一代互联网用户都是从用盗版的Windows出身的,认为软件免费理所应当,而国外的软件到中国后很多所谓的“水土不服”其实也就是其收费机制不符合我们的消费习惯,而难以为继。但我们本土的软件就很识相,基本上全部免费,前段时间又由百度领衔展开了一场“云”大战,个人免费云存储迈向TB级别。但这样只有容量的上升对用户的实际意义大吗?


总结一下我见到的比较有见地的观点:

1.为什么国外的云服务提供商那么“小气”,多是2G,少数能提供5G的云存储,而我们的厂商动辄就敢提供1TB?

这要从云存储的原理说起。我们的文件传到云端后并不像我们本地的存储一样,复制一遍就占一份空间,而是根据文件的内容(有些是SHA1SUM值)相同的文件只保存一份,并不会多占空间。而国内用户存储的文件多是从网上找来的电子书、视频、音乐等,这些东西网上到处都是,可能很多人都会上传,所以实际占用的空间远远没有所有用户的1T加起来大。这也是国内的厂商敢于提供TB级云空间的原因。

而国外由于版权问题,上面提到的那些资源并不多,个人的私人资源也并没有那么多,多是一些文件,5G或2G已经足够用了,而且能将资源更合理和高效的利用。

2.为什么中国人愿意花钱吃很贵的食物却不舍得买书和软件?

这就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上面说到了,我们是用着Ghost XP长大的,软件免费已经变成一种信仰,而由于物质生活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多数人认为吃才是最重要的。但买书和软件这种很虚的东西就没有必要了。而国外(下面的想法来自知乎)大部分人反而认为吃饭才是不应该花很多钱的事,因为这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书和软件就可以卖那么贵。

实际上我们的软件和书都已经很便宜了,举例来说,O‘Reilly的技术类书籍原版的我估计很少人愿意买(包括我),因为实在太贵了,如果一本影印版如果卖50RMB,那么它的原版往往就真的是50USD,差价6倍,谁会愿意买?但国外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也没有听他们抱怨书贵,应用贵什么的(可能真的是没有听说,或许有)。

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书籍一六折,软件全免费的环境里,竟然还要抱怨软件耗流量了!!!!

如果全是这样的观念那软件开发者还怎么生存?软件和互联网行业还怎么发展?

数据流量为什么会存在?是给用户消费的。那么如果软件都不耗流量了,流量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央视今天的新闻都是一个黑幕,一个可能的猜测是和易信的阴谋,而如果真的只是记者或某些专家的无知,那另做一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