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唐》之八十一

继承人问题是武周帝国最大的政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武氏一族与心系李唐的大臣一直在反复博弈。

作为武氏宗族里爵位最显、职务最高的代言人武承嗣,一直想坐上太子的宝座,顺利接过老太太的班。为此他不断在武曌面前表现,找人在武曌面前说项,还不遗余力地构陷李旦。

这些小动作当然逃不过武曌的眼睛。但她并不打算过多的干涉,一来她还是倾向于武氏的,二来两家相斗有利于保证她的最高权力。武曌控制着斗争的节奏和火候,不轻易让一家倒下、另一家胜出。

然而天下人心终究是在李唐一边的。武曌采取高压态势和血腥政治强行胜出,但这样的斗争结果是无法真正征服人心的。贞观和永徽时期开明的政治,强盛的国力,开放的胸怀,以及辉煌的文化,凡此种种在华夏民族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样美好的记忆,是无法从人心中抹去的。恢复大唐,重新构建开明政治,还天下臣民一个灿烂锦绣的天下,是所有人共同的希望。

武曌最信任的狄仁杰、李昭德就一直利用自己对于女皇的影响力,不断地规劝武曌立儿子为继承人,归政李唐。

李昭德提醒武曌,武承嗣的权力太大了,爵位封到了王爵,还是首席宰相。

武曌不以为然,说那是我的侄儿,权力大点怕啥。

李昭德笑了,说史书上记载了太多因为权力而父子相残的惨剧,难道姑侄还能亲过父子?

武曌幡然醒悟,随后开始疏远武承嗣,并一步步褫夺了他的权力。

面对武曌对于继承人的犹疑,李昭德和狄仁杰都力劝立儿子为嗣。二人的观点一致,自古以来都是父死子继。您百年之后,可以安享后世子孙香火,还从来没有听说侄儿替姑母立庙的呢。你如果立武氏子弟为嗣,那么你和天皇(李治)以后只怕连祭祀之人都没有。

还有更多精明之人也看出了李唐人心未失,武周王朝的最终结局多半还得归政李唐,于是也开始为自己留下退路。有人去吓武曌的面首张宗昌、张易之兄弟,说你们一无功绩、二无德行,只是因为武皇的宠幸就得到了权势富贵,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把你二人除之而后快。如果你们二人眼光不放长远一点,不早点为自己寻找后路,等女皇驾鹤西去,只怕会抄家灭族。

二人吓得魂飞魄散,赶忙问该怎么办。

那人指出,你们可以向武皇进言,建议立庐陵王为太子,以后庐陵王继位,你二人就有拥立之功,自己可以稳保身家富贵。

二张于是依言向武曌进言,大力推荐庐陵王李显作为王朝继承人。

武曌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这么多年的观察和审视也让她明白了天下人心顺逆;她也知道一个帝国无法永远建立在杀戮和恐怖之上。随着自己一天天老去,这是一个已经无法再犹豫和搁置的问题。狄仁杰的提醒让她明白,现在已经不是保住自己胜利果实的问题了,而是死后会不会被彻底清算的事了。

经过深思熟虑,女皇武曌作出了以下几点举措:一是迎回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二是大行仁政,重新营造一个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三是让武家与李家通婚,加深两家的血肉联系。

不得不说,武曌确实是一位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她能够看清政治走向,并提前着手布局。前两项措施,以主动归政李唐和施行仁政取得天下人的谅解,以缓解天下人对武周的仇视。

联姻武李之举,倒并不是为了爱惜武氏子弟,要知道武曌并不是一个看重亲情之人,她的儿子、亲姐姐、亲哥哥、亲侄儿侄女都死在她手上,那些远房亲戚当然不会让她牵肠挂肚。保住武氏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后。

就在武曌在布局的同时,拥护李唐的人也在布局。一天,狄仁杰向武曌郑重推荐了张柬之。武曌一看,张柬之已经八十岁了,但又不好拂狄仁杰之意,于是就升了张柬之的官。狄仁杰并不满足,他再次向武曌进言,张柬之是大才,应该任命为宰相。武曌拗不过,只得拜张柬之为相。

武曌肯定想不到,就是这个张柬之,不久之后将以八旬高龄发动神龙政变,将她赶下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唐》之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