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了吧。

训练浩这么多年,一直觉得虽然进展慢,但自己有所得。一直觉得他可爱,但总缺点什么。 直到上班后每每听到同事谈论他家小狗时,我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呈现浩浩的样子。感叹!浩怎么那么像同事家那只可爱的小狗呢? 他带给我的快乐,就像那只小狗带给同事的快乐是一样的。

对的,浩那个具备可塑性,但又缺少情感的孩子。他脑损伤的部位正是前额叶,那是语言和情感的功能区。他现在的临床表现是与病理特征相吻合的。

坚持了六七年的ABA,一直在重视他能力的培养;大运动、精细能力、认知理解、语言表达 以及大些以后的思维能力。长期的坚持下,浩是比较争气的。 现在8岁的他,已经超出预期(成年后只能叫叔叔)很多很多。一直是蜗牛般稳健的步子,一点一滴的收获中进步…这种进步 ,是这么多年支撑着我的力量。 然,随着他年龄的增大,体力增强,引发我更深度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利用甚至去创造好多的动机去培养他的理解能力。 因为能力弱,兴趣除了最底层的吃喝和电子产品的视觉刺激以外,其他基本无所求…所以每每出现某一项对他来说 难求的动机,我们都会充分的利用起来。绝不放过每一次可以训练他的机会。所以提要求—满足, 成了我和他相处的常规模式。 8年以来,在他的世界里,可以允许我们对他提要求,但不能允许我们拒绝满足他的需求。 最近这种状态特别明显。

类似于这种的状态时常发生:

浩:我要妈妈的手机。 我:不给。  浩随即伸手过来扒拉我的脸。(扒拉的对象可以是天天带他的阿姨,还有妹妹)

他的意识里,情感淡薄。长期的训练下,我,于他来说 或许更像是满足他需求的机器。 一直以来,这个机器都挺灵的,虽然在满足需求前总会额外的附加条件,但他都是可以接受。 突然有一天, 这个机器对他说不了,他就开始难以接受了…“妈妈”对他来说,或许更像一个称呼,和类似于称为小猫小狗的,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寸步不移的带了他八年,但他对我没有些许亲密感。

这些表现,让我最近开始思考情感、规则感对于浩来说的重要性。他的生活里将来不能是百分百的被满足。适当的被拒绝应该成为常态。早上和杨老师说了说这个问题。 我的收获是:在他的基本需求上不要去拒绝,但可以开始适度的建立规则意识。比如规定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建立好匹配链接。

任重而道远。敞开式的结果,平常心, 走好脚下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