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大师
在我们学校有一位绘画大师,他就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巫老师。
巫老师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酷酷的,很有学者风范。他给我们上课时,绘声绘色,总是把作品的要求一一清楚地写在白板上,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巫老师的画技可好了。一次,我将美术本子抱进巫老师的办公室,刚把本子放在桌上,我就发现了他的一幅“半成品”,上面是一条龙,这条龙尾巴高高翘起,上半身子已经飞向天空,头上顶着一个绣球……我凑近看了看,哇!巫老师的画纸上没有一丝修改过的痕迹。想想我自己,每次画画打轮廓时,都要花好长一段时间画了擦,擦了画,巫老师画纸上的线条那么精准,那么流畅,真是太厉害了!
在美术课上,巫老师也经常会画幅作品给我们看。瞧,水墨画课已开始啦!巫老师提起笔轻轻勾出几根弧线,一个荷叶的轮廓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他将笔尖轻轻往下点了点,荷叶一下子就变得立体了,仿佛有风儿抚过。接着,他的笔上下拉了几次,又左右点了几下,有了柄的荷叶如同一把撑开的小伞,显得更具生机了。
巫老师一气呵成,又连画了好几片大小不一的荷叶。我们还没来得及叫好,他的笔很快又勾勒出了一个小娃,巫老师将笔头侧着顿了顿、描了描,嘿,小娃的头上就顶起了一个小草帽,哇,真是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哪!巫老师后仰身子瞧了瞧,又拎着起画笔刷刷几下,哈哈,小娃的身后“长”出了两个可爱的小莲蓬。
同学们忍不住鼓起掌来,几个小淘气不由自主地跑出了座位,围到黑板前,伸长脖子仔细打量,他们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啧啧赞叹:“巫老师,您真是太神了!”
有这样一位绘画大师教我们美术,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妙手邱三
她眼不大,却很有神,相貌没什么出奇的。她奇就奇在她的手,那手艺可了不得。
她是个裁缝,镇上的街坊邻居都叫她邱三。她心气儿高得很,她说出的价,一分也不能少。贵是贵些,但大伙儿就爱抱块布,或是捧着小了的、短了的、坏了的衣服找她去,谁叫人家手艺方圆几里数第一呢。
经她手改过的衣服,据说看不出任何改的痕迹。一套旧衣,破了几个洞,照理是没救了,可让她一补,好像新的一样。主人去拿衣服,找了半天没找到,她一指,让他去拿身后的那件。主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拿错了呢,仔细再看,才看出样式、纹路的确像是自己的。
上面这事儿,只是我别人说的。道听途说,不可信,我就不信有这么神,奶奶决定带着我实地去瞧瞧。
邱三坐在缝纫机边,正摆弄着几片碎布头。她是个认死理的,她定下的规矩,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有这么一个规矩,可真够怪:一天只接两三单。量少是少些,但完成的活计无可挑剔。她的回头客可多了,朋友带朋友,上门做衣服、改衣服的络绎不绝。
瞧,她一手扶着银针,一手娴熟地上下,上下,机子“哒哒哒哒”响个不停,我还未看清,一件半成衣便出来了。她接着添袖口,缝扣子,又翻弄了几下领子,一件新衣便成了。手法看似平常得很,并没见她有啥特别的动作。几块碎布头,怎么能整出这么好看一件衣服?莫非这布料有啥不同?还是她的手有不寻常的地方?我怎么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只有干瞪眼。
奶奶拍拍我的头说:“这下信了吧。”
信了信了!邱三,真乃妙手也!
“糖人牛”
他姓牛,是一位糖人师傅。他捏糖人时,一双手上下翻扭,就如同那女娲造人,只要你报得出的,他就能捏得出,那模样儿就跟从模子里刻出来的,惟妙惟肖,所以我们都称他为“糖人牛”。不过,他每次来只做二三十个,不满意还白送不要钱。
周日下午,他又来到奶奶家村口的大树下,那儿早早围满了孩子。我也很是期待,拼命地往人群里钻。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瞧,“糖人牛”白褂白裤,颇有几分神仙模样。
“爷爷,给我做个孙悟空呗!”
“好嘞!”
我目不转睛地看,可也瞧不出什么名堂,老爷爷似乎一直都是捏这个动作。几分钟过后,老爷爷手心一摊:一个孙悟空出现在大家眼前,栩栩如生。“糖人牛”可真牛,那手指是有魔法吧,我不禁鼓起掌来。
接着,“糖人牛”又捏了个憨憨的猪八戒,捏了个玲珑小巧的兔子......他每捏出一个,周围就一片欢呼,大家都惊得下巴差点掉下来了。
做最后一个的时候,老爷爷先将糖浆拢成球状,右手大拇指指向中间摁去,左手掌微微弯曲,用手指将糖浆向中间靠拢。然后,他拿出一根用细长的吸管,使劲一吹,只听“啪”地一声,呀,糖浆被吹爆了,完了,好可惜啊。大家不约而同叹了一口气。谁知,“糖人牛”笑眯眯地把手心展开。“哇,金孔雀!”那尾巴金光闪闪,原来刚才“啪”的一声是为了让孔雀开屏呀!真是神奇,四周响起了一片叫好声,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买孙悟空!”“我买孔雀!”“我买......”买到的孩子欢天喜地,没排上的孩子只好眼巴巴地期待“糖人牛”下次再来。
回家的路上,我悄悄舔了一口,咬了一角。不粘牙,嘴里回味着满满的甜蜜。
我记忆里的一位剪纸艺人
中国民间有许多传统手工艺人,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各种古老的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手艺人逐渐减少。而我呢,有幸在苏州赫赫有名的观前街弄堂里,遇上了一位技艺精湛的手工剪纸艺人。
三年前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苏州游玩。我与爸爸妈妈穿梭于观前街的各个小巷弄堂里。天有些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到我的脸颊上,凉凉的。小店的店主们在大声吆喝着,似乎下雨并没有让他们的热情减退。
走着走着,我们被一个围满了人的小摊吸引了。我们费力地从人群里挤进去,就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爷爷正坐在小摊后面,他一手拿着剪刀,另外一只手熟练地夹着一枚红纸。旁边一位老奶奶时而为他清理着地上、桌上的纸屑,时而替他安装新的相框,帮他把剪好的人像装进相框镶嵌好。
老爷爷面前坐着两个小孩。只见老爷爷仔细盯着两个孩子打量了一小会儿,就迅速舞动着剪刀“咔嚓咔嚓”剪了起来。他一挑、一扯,时不时调整着手中红纸的位置......几分钟后,一枚两个小朋友头挨着头的红色人像剪纸就完成了。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场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老爷爷将作品交给老奶奶,老奶奶小心地将剪纸塞进相框固定好,递给面前的两个孩子。所有人都被作品惊艳住了——从脸形到眉眼,就连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都剪得惟妙惟肖,人群中有人啧啧称奇,有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我可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连忙拉着爸爸妈妈也一起坐到凳子上。老爷爷打量了我们几眼,又开始了他的“表演”。没几分钟,我们一家三口的头像都被剪了出来。爸爸的方脸庞,妈妈的尖下巴,我的大眼睛,哈哈,都被老爷爷精准地剪了出来,最后由老奶奶用相框把这张传神的剪纸镶好交给了我们。我高兴极了,把这个相框小心地抱在怀里。
现在这个相框就摆在我的书架顶上,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那个微雨的下午,想起苏州老街弄堂里那个人头攒动的摊位,想起那个技艺精湛的剪纸老爷爷。
大美中国传统剪纸技艺,大赞中国传统民间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