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感性质构成论(04)第一章审美判断的功利说第三节功利说的发展趋势

美感性质构成论(04)
--审美判断本质新论

李琨(元尚)

第一章 审美判断的功利说
第三节 功利说的发展趋势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自古希腊罗马至十八世纪的哲学,是从本体论开始到认识轮到研究,自始至终围绕着“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的基本问题来展开的。那么十九、二十世纪的哲学则避开了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进入到具体科学的研究之中。“我们认为探索所谓最初原因和终极目的,都是绝对不容许的和毫无意义的。”(《美学述林》第120页)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有较大发展。天文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研究的发展打下了科学的基础。科学方法从以前的只从既成事实入手,分门别类的静止式研究,发展到把事物的自然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同自然的各个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这样自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理论概括的新时代。正是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西方哲学家开始接近自然科学,把哲学归结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取消哲学的世界观意义。这一时期产生了影响较大的实证主义。这时的美学家在实证论的影响下,根据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去研究美学,他们坚持从经验出发,从自然科学出发。
二十世纪初中期,西方发生了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摧毁了以往的价值观,使人的问题突出了出来。这样一些哲学家开始注重研究人的问题,将哲学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如美国的实用主义,一些美学家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从人的问题入手研究美学。
这一时期美学家们对审美判断的性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规定和假设。功利说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中继续着自己的论争。但是美学家们已不同于以往只作思辨式的论证,而是充分利用新的研究成果来为功利说立论。
精神分析美学继承了十八世纪的快感主义理论,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美感性质的问题做了探讨和研究。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从“里必多”理论出发来研究美学,进而规定审美的特性。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里必多的压抑,并用艺术来缓解它。当观众赞美其艺术品时,艺术家自己也就赢得了他那被压抑的利弊多的宣泄。弗洛伊德进而明确的说:“美的观念植根于性刺激的土壤之中。”(《当代西方美学》朱狄,第23页)换句话说人的美感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性欲缓解的性质,“里必多转移”或性欲升华的性质。美感在这里成了性欲发泄的手段或工具。不论人们欣赏的是自然美,还是人体的美,或是科学的美,也无论这美是靠感觉或是判断,都是对“里必多压抑”的补偿。“美导源于性感的范围看来是完全确定的,对美的爱也就是一种带有强烈压制性的情感的典型例子。“美”和“吸引力”首先要归因于性的对象的原因。”(《西方现代美学》朱狄,第25页)弗洛伊德不是一个美学家,他也承认“精神分析学很少谈到‘美’”但他从极狭隘的功利--性欲的角度对人类审美特性的规定,却不能不说明快感主义的功利已走向末路。将美感性质等同于性感性质。无疑是取消了美感,使美感沉沦为一种精神错乱中的性感。
弗洛伊德的美感理论在当时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的高足弟子荣格因不满于老师的“性欲说”而与其分道扬镳。融恩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集体无意识”,它是“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沉淀物。”(《西方现代美学》朱狄,第32页)这一沉淀物具有种族的、历史的性质。融恩用这一理论来规定审美特性。美感的性质也就是种族的,历史的性质。由于“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使其对美感的规定看上去意义不大。
总得说来精神分析的美学力图使功利说重振,但结果适得其反。使美感问题成了纯心理问题,而失去了美学意义。
审美判断的功利说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处境,伦理功利说、快感主义功利说对此处境都无能为力。功利说需要强有力的论争者出现。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二十世纪初在西方美学界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学家桑塔耶拿,成为了功利说的中坚力量。
杜威于1934年写了《艺术即经验》一书,全书论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力想。他用“经验”这一实用主义的核心概念来阐述美感。杜威的“经验”指的是人的有机体和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统一体。杜威正是从这一统一体中探索美感问题的。正是由于人的生理与环境的不断破裂和重新统一,“生物的经验才可能有审美性质”所以杜威提出了“经验就是艺术”的主张。
杜威反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关系的理论。认为这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人类发明艺术本身就是为了寻求安全。在杜威看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是一回事。它们的分离完全是人为的结果。实际上一切日常经验都可以具有审美的性质。甚至像外科手术的经验也具有审美性质,只要它能达到“满意”结果。
正是由于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不可分离性,使人的审美经验突出的表现了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的互相协调作用。审美判断的性质也就是一种人适应于环境的性质。同时也是一种是用的性质。审美的性质不在它的无关利害性,而在于它将欲望和知觉经验完全融为一体的整体经验。说穿了杜威的审美判断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判断。
桑塔耶拿是现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他的第一部美学专著《美感--美学大纲》作于1896年,该书着重对美感经验及条件做了心理学上的研究,于此桑塔耶拿提出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快感”“审美判断主要是积极的,也就是说,它是对好的东西的感受,而道德判断主要的而且基本上是消极性的,亦即对坏方面的感知。”(《美感》桑塔耶拿,第16页。)
基于上述理论桑塔耶拿坚决反对审美判断的非功利说,“我们听说,用本身就是美之要素,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某些形式的实用优美的感觉,就是我们在审美上称颂他们的理由。”(《美感》桑塔耶拿,第106页。)他进而举例说马脚所以美,是因为它利于奔跑;眼睛所以美,是因为它利于观看;房屋之美,在于有居住的效用。这是从事物为什么美的方面对功利说的阐述。从欣赏的角度,桑塔耶拿提出来鉴赏一幅绘画虽不同于购买它的欲望,但必定是和购买有密切关系的,而且对绘画的鉴赏本身是一种预备性的行为。所以他认为这种审美的鉴赏同物质享受一样都是与功利观念有联系的。“功用是自然界的组织原则。”
尽管桑塔耶拿避免了将审美判断混同于伦理判断,但他仍未逃出把审美判断同实用判断相混淆的道路。
人们在提到审美判断的功利性质时还举出一位著名哲学家做例证,那就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在其《没有地址的信》第五封信《论艺术》中,在考察了原始艺术后说到:“从历史上说(这几个字下有着重号)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有意识的实用”下面有着重号)往往先于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审美”下有着重号)”(《没有地址的信》第125页。着重号为原著所有)普列汉诺夫在这里并不是在给审美判断的性质下定义,而是就审美判断的形成过程,从审美发生学意义上阐明,先有人类的实用活动,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审美的观念。普列汉诺夫特别强调的是“从历史上”并加了着重号。朱狄先生在《当代西方美学》艺术中也指出,普列汉诺夫所说的实用观点是先于审美观点,重点是发生学意义上的阐述。审美判断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普列汉诺夫已注意到它是从实用的观点中产生出来的,但审美判断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普列汉诺夫只讲了“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地在变化着。”(《没有地址的信》第287页。)如何变化,是变化到原始的实用性质上去,还是什么别的性质,普列汉诺夫没讲,他毕竟是一个严肃的学者。
功利说在这一时期已出现明显的衰落趋势。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杜威,他并不直接反对非功利说,只不过不把非功利说看作是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而已。审美判断的非功利性已“完全渗透进(观赏者的)知觉经验中去了。”许多美学家也都承认非功利性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里状态。甚至有些美学家采取折中的态度。这样看来审美判断的功利说在解决审美判断的性质上,是很难坚持到底了。这是造成现当代西方美学界坚持功利说的人不多的原因之一。
桑塔耶拿也许是一个例外,他坚持反对非功利说,成为功利说的顽强论者之一。但是他过多的从审美活动的结果上去立论,使他脱离了审美本身的过程,而缺乏说服力。
对于审美判断的性质,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立场上来解释,杜威从经验的角度来阐述,桑塔耶拿从快感的方向加以发挥,而只有普列汉诺夫是一个严肃的研究者。功利说实质并没有也很难解决审美判断的性质了。功利说的衰落和失败,大有助长非功利的气势,非功利说在现当代西方美学界占有很大的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美感性质构成论(04)第一章审美判断的功利说第三节功利说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