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使得美好事物增值

      通常新闻头条会显示:某某航班失事、某某国家发生暴乱,某某区域发生几级地震,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媒体报道最多的是一些不幸福、仇恨、流血、自然灾难、恐怖事件的新闻,让我们通常会觉得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可怕的事儿,人们通常会觉得“人生短暂、残酷、可悲”,这种悲观情绪比乐观情绪更实际,如果有人说“我很乐观,觉得世界很美好”,往往会被人认为不切实际,盲目乐观。

图片发自App

      我们知道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促成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乐观主义者又或者认为乐观主义有些不切实际呢?

      这和媒体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媒体确实把大量关注点放在负面新闻上,而且有些时候媒体报道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单独强调事件中的某几个方面,具有倾向于负面的偏见,他就像一面放大镜,放大消极,缩小积极,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读者的观点,变成了悲观主义者。尤其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停的接受消极的轰炸,将会造成认知上的扭曲。并非说我们应无视消极的新闻,无视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是说如果认为乐观主义就是不切实际,那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世界上好事多过坏事,看到积极应该要占90%以上,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更幸福。

      哈佛幸福课的教授泰勒·本一沙哈尔认为感激很重要:感激国家、一个人、一段关系,会让对方增值。他认为:

      1、 我们应该认同我们身边的人或世界中最好的一面

      2、 肯定过去或现在的优点或潜力

      3、 感激那些赐予生命、健康、活力、优点的事物

      本质上,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Bandura研究指出一句感激之言就能让我们有力量支撑下去。但有一个关键:感激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要跟实际有关,你总能找到值得感激的东西。

    除了媒体,还有一个原因导致我们忽视好事,关注坏事,那就是我们会适应习以为常的事物。引起我们关注的通常是不平常的事,是反常的,因为世界上很多好事,我们看的很平常、习惯了。如果有一种反常,就很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适应性是好事,但适应性也有坏的一面,当我们适应了,我们会对家庭、友情、身边的人习以为常。

      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让我们对消极的东西有适应力,而不对积极的东西习以为常?通常当我们遭遇重大生命危险时,才会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家人的重要。问题是,我们一定要等到情况恶化,才开始感激眼前或身边的好事吗?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感恩的习惯,而如何培养感激的习惯?

      Brother David Steindl-Rast在《论感激》一书中,提出怎样培养感激,他的建议简单优雅,“何不先审视平凡的每一天?什么事是你不自觉就会去处理的?什么事是你毫不费力就能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也许是你早晨喝的一杯咖啡让你感到温暖,或出去散步让你感觉放松,培养感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成为你的第二天性。要成为生活的鉴赏家,每天找出五件你专注的事,并感恩。 每晚睡前写感恩日记,写下你最感恩的五件事。这样做的关键就是坚持。“你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你可以问问自己,也可以问你的小孩。 关键是要保持新鲜感。找不到新鲜感,就无法用心练习。如果每周一次练习,很难形成性格,因此最好每天一次,你可以每天选择一个主题,用心创造区别,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剂。我们每次都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包括我们的家人、朋友,创造新的差别,用心去看,去专注。

      其次像孩子一样看待事物,相关研究表明孩子会在脑海里把单词形成图像,如看到母亲这个词,他就会想母亲的样子,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些词,如果不是有意识的,不会在脑海里形成图像。这就是为什么小孩的思维比我们慢,因为他们在脑海里把单词转化为图像,但大人要有意识地才能形成图像。这就解释为什么孩子活得这么有童真,他们会感激简单的东西,看到飞机都这么高兴,谈到他们在幼儿园所做的开心事。我们长大后,对这些东西都麻木适应了,除掉这些麻木方法之一就是在脑海里形成图像,那样就能重新像孩子一样看待事物。

      埃默森说:“如果星星每千年闪烁一次,我们都会仰视赞美这个世界的美丽,但是因为它每天都在闪烁,我们就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我们要时不时关注和赞叹“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激使得美好事物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