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错了,又该怎么做?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知错就改呗!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容易。

当一个人,尤其作为家长这个身份,通过各种学习和反省,意识到自己之前做错了很多,一般都会有强烈的自责,也担心已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时,大部分精力其实很难用在修正行为上。所以,关于这两种情绪我谈一点看法。

首先,所有情绪都是自然发生的,没有对错之分,而且也都可以成为促进改变的动力。前提是不沉溺于此!

每个人在做父母时都是希望孩子好的,会有能力问题,会有个人心情夹杂其间,但这个基本想法始终都在。如果我们今天通过学习久久地责备自己,有两个危害:反向地对待孩子,比如原来过严的可能过宽,导致新的麻烦;困住自己手脚,无所适从,更没法真正地做出改变的行为。

至于影响,确实有些影响很大,也可能是终身的,但不是全都如此。最终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家庭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力量,学校,社会,甚至读的书看的电影,最重要的是他自我成就的意识和行为。这些聚在一起,一个看似创伤性的经历,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朵。当然,那伤还是伤,我们都承认。

如果一位家长始终陷在这样的悔恨里不可自拔,觉得孩子会从此万劫不复。一方面说明有责任心,另外也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孩子成长的动力。这其中,是不是过度自恋?有没有对个人生活无意识中的否定?等等,都值得深入思考。

实际上,在这个学习,反省,决策的过程里。最终的问题是认识到做错之后的新做法。如果这部分对了头,大部分之前的伤害是会被修复的。

想把新的方法操练好,首先是循序渐进,重视细节。

比如,《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讲到积极倾听技术,先试试门把手法,话语量极少,只表示对对方说话的兴趣“真的呀?”“有意思”,再一步要学会信息反馈,用简短的话概括孩子正表达的内容,看自己有没有听明白,此时他就会继续往下说,一定记住不要急着发表意见。有点象从河里引水,一点点修个沟自然就有水了。

再然后就是坚持喽。

熟能生巧,那些新方法中的流程和细节往往与我们之前的习惯大相径庭,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新的模式。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时对时错,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也给了孩子适应的时间。你想,一个常常迎头痛击自己的人,忽然口吐莲花,TA会先大吃一惊,也需要学习如何以新的方式相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我错了,又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