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层次是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下存储系统层次结构的排列顺序。 每一层于下一层相比 都拥有 较高的速度
和 较低延迟性
,以及 较小的容量
(也有少量例外,如AMD早期的Duron CPU)。大部分现今的中央处理器的速度都非常的快。大部分程序工作量需要存储器存取。由于高速缓存的效率和存储器传输位于层次结构中的不同等级,所以实际上会限制处理的速度,导致中央处理器花费大量的时间等待存储器I/O完成工作。
大部分电脑中的存储层次如下四层:
寄存器 :可能是最快的存取。在32位处理器,每个寄存器就是32位。x86处理器共有16个寄存器。
高速缓存 Cache (L1-L3:SRAM、L4:DRAM)
第一级高速缓存(L1)–通常存取只需要几个周期,通常是几十个KB。
第二级高速缓存(L2)–比L1约有2到10倍较高延迟性,通常是几百个KB或更多。
第三级高速缓存(L3)–比L2更高的延迟性,通常有数MB之大。
第四级高速缓存(L4)(不一定有)–CPU外部的DRAM,但速度较主存高。
主存(DRAM) : 存取需要几百个周期,可以大到数十GB。
磁盘存储 :需要成千上万个周期,容量非常大。
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内存储器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价格贵;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大、价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内存储器用于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数据;外存储器用于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之间常常频繁地交换信息。
内存在电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存(CACHE)。
内存可分为 易失性存储器
和 非易失性存储器
两类,前者在掉电后会失去记忆的数据,后者即使在切断电源也可以保持数据。
RAM,即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储内存
。 RAM 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内存) 。另外,一些变量,都是放到RAM里的。这种存储器在断电时将丢失其存储内容,故主要用于存储短时间使用的程序。
之所以叫做“随机存取”,是因为相对于早期现行存储媒介(磁带?很久以前的)而言,因为磁带的存取是线性的,存取时间由目前磁带位置和目的位置的距离而定(类似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需要转动刺头到应有的位置,因此距离越长,转的就越久了,读写时间也越久。而伟大的RAM没有这种限制,存取时间为固定值(类似数组这种下表式访问,下标就是地址),不会因为存储资料在memory中的位置而影响读取时间。
RAM大致可以分为两种:SRAM与DRAM,这两者基本原理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将电荷存储到记忆体内部,由此针对不同的电荷存储0 or 1。
SRAM
和 DRAM
有几点不同:SRAM的结构比较复杂,单位面积的容量少,存取速度很快;DRAM则结构简单,单位面积存储的容量比较多,存取时间相对SRAM慢,同时 DRAM 因为构造比较简单,存储的电荷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因此 需要定时再充电 (Refresh),以保持电容存储的资料。
由图中的SRAM和DRAM构造可以知道, SRAM采用正反三极管+电容(flip-flop)构造存储器 , DRAM则是采用电容式存储 。因为SRAM和DRAM的种种特性上的不同, SRAM比较适合作为Cache ,配合CPU快速存取使用, DRAM则适合作为主存而使用 。
ROM:只读存储器。在制造ROM的时候,信息(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不能写入,即使机器掉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 ROM一般用于存放计算机的基本程序和数据,如BIOS ROM 。ROM所存数据,一般是装入整机前事先写好的,整机工作过程中只能读出,而不像随机存储器那样能快速地、方便地加以改写。ROM所存数据稳定,断电后所存数据也不会改变,其物理外形一般是双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块。
总的来说,ROM是在RAM的缺点下发展而来的,由于RAM掉电会丢数据,所以人们考虑要把一些数据永久存起来,于是有了ROM,只能读不能写(比如计算机BIOS)。后来又发现ROM里的程序有时候需要改一改,于是又发展出可以写入新数据的ROM,如EPROM、EEPROM、Flash等。 虽然已经违背了ROM的本意——只能读不能写,但出于历史原因,总体上还是称为ROM 。
现如今已经不能简单的把一个存储器说成是RAM或ROM,如电脑里的内存条是内存,有易失性,可读可写(RAM的特性);移动硬盘是外存,有非易失性(ROM的特性),可读可写(RAM的特性)。U盘是外存,有非易失性,可读可写。
目前ROM已经基本采用EEPROM 和 Flash ROM作为存储介质。常用的FLASH存储器主要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它们在内部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上有所不同。
NAND Flash:
Nand Flash
中的 Nand
的意思是 Not AND
(与非门
),意思就是该 Flash 的基础单元就是 与非门
,如下所示:
NOR Flash:
Nor Flash
中的 Nor
的意思是 Not OR
(或非门
),意思就是该 Flash 的基础单元就是 或非门
,如下所示:
Flash ROM(Flash Read-Only Memory)和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都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但它们在工作原理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擦除和编程方式:
存储密度:
擦除速度:
应用领域:
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它位于CPU与内存之间,是一个读写速度比内存更快的存储器。 当CPU向内存中写入或读出数据时,这个数据也被存储进高速缓冲存储器中 。 当CPU再次需要这些数据时,CPU就从高速缓冲存储器读取数据,而不是访问较慢的内存 ,当然,如需要的数据在Cache中没有,CPU会再去读取内存中的数据。
一般来说会比较难以理解RAM与ROM和平时所说的运行内存和硬盘容量有什么关系,其实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一样的,但从计算机和手机的角度来说又有一些区别:
从电脑来说一般比较好理解,RAM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运行内存,它的确是随时可读写的。因为CPU处理的数据都是以运行内存为中介的。断电后信息是不保存的。
那么对于ROM来说,是不是就是硬盘呢?不是说ROM只可以读吗?硬盘却是可以修改的。的确,必须明确一点, RAM与ROM都是内存 ,而 硬盘是外存 ,所以ROM不等于硬盘。计算机中的ROM主要是用来存储一些系统信息,或者启动程序BIOS程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只可以读一般不能修改,断电也不会消失。
RAM和ROM相比,两者的最大区别是RAM在断电以后保存在上面的数据会自动消失,而ROM不会自动消失,可以长时间断电保存。
在手机里面,RAM就是跟电脑一样的运行内存一样;而ROM就跟硬盘挂上钩了,手机中的ROM有一部分用来存储系统信息,还有一些装机软件,剩余的大部分容量都是就是拿来作为硬盘用的,可读可写。
外存和辅存表示的是同一含义,都是现在计算机系统中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文件的存储介质。 外存中的数据需要先从外存加载到内存中,然后才能被CPU读取和处理 。
外存/辅存与内存的区别是很大的,主要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单片机是SOC,其内部已经把CPU、存储器、I/O设备集成到了一块小芯片上。单片机的内存包括程序存储器(通常是闪存或EEPROM)和数据存储器(RAM)。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单片机的程序代码,而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执行期间的变量和数据。
磁盘的容量: 磁头数 × 磁道数 × 每道扇区数 × 每扇区字节数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 SSD),由一个或多个闪存芯片和闪存翻译层(flash translation layer)组成。
目前根据密度差异闪存颗粒会主要分为SLC、MLC、TLC、QLC、PLC(未面世)五种类型:
SLC(Single-Level Cell)
又称为单层式储存 ,即每单元存储可1bit信息(1bit/cell)。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存储容量,这也意味着采用SLC颗粒的SSD容量注定不会太大,但除了这个“缺憾”之外,SLC的其他方面则要更加优于其他类型的闪存颗粒。
SLC的擦写寿命是5种颗粒中最长的,能够达到约10万次。另外SLC也是五种颗粒类型中读写速度最快、读写数据最精确、质量最好同时造价也是最贵的颗粒,目前基本上只用于企业级高端固态硬盘中,也有极少部分高端消费级SSD在使用。
MLC(Multi-Level Cell)
又称为双层式储存 ,即每单元存储可2bit信息(2bit/cell)。两个萝卜一个坑的存储容量,只能说比SLC好一点,但成本相对于SLC要大大降低。
但MLC的擦写寿命要比SLC差不少,仅能够达到约1万次。且相较于SLC,MLC的读写速度、质量、精确度都次于SLC,成本也要远高于除SLC以外的其他颗粒,价格昂贵,目前多用于工业存储中,不过随着技术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也有一些品牌会使用MLC到消费类产品上。
TLC(Trinary-Level Cell)
又称为三层式储存 ,即每单元存储可3bit信息(3bit/cell)。到此可以看出这五种闪存颗粒每单元可存储的信息是层层递进的,都是在上一个的基础上+1bit信息,容量越来越大。
TLC是目前最常见到的闪存颗粒,应用非常广泛,其擦写寿命能够达到约1000次。虽然在数据上,TLC的读写速度、颗粒质量以及寿命都不及SLC和MLC,但其成本要低得多,如果作为日常使用其实能完全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目前TLC多用于市面上的中高端SSD中,比较受主流SSD的青睐。
QLC(Quad-Level Cell)
又称为四层式储存 ,即每单元存储可4bit信息(4bit/cell)。其擦写寿命最短,仅能够达到150次,但存储密度最大、成本也最低,优势还是很明显的。目前主要被低端大容量的SSD使用,能够为大容量的SSD带来更长的使用寿命,足以供给一些消费者日常使用。
PLC(Penta-level cell)
又称为五层式储存 ,即每单元存储可5bit信息(5bit/cell)。该闪存颗粒目前还没有正式产品发布,但有希望在未来的几年内问世,相信能够为SSD产品带来更大的存储空间和单元存储更低的成本。不过PLC的推广将很大受限于它的速度和寿命,还需进一步了解。
根据上述内容可将闪存颗粒按照数据稳定性、速度以及价格排序为SLC>MLC>TLC>QLC>PLC,容量则相反SLC<MLC<TLC<QLC<PLC。就目前来说主流消费级SSD品牌都在使用的是TLC闪存颗粒,虽然速度和寿命上不及使用SLC和MLC颗粒的SSD,但如果搭配上优秀的主控以及高速接口,表现还是不俗的,再加上3D NAND技术让存储单元立体化,让闪存颗粒容量倍增,降低了存储成本也让擦写寿命大大延长,可以说运用了3D NAND技术的3D TLC颗粒实现了性能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