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穿透式学习》学习思维不对路,博士也难免遭淘汰

人才市场流行一句顺口溜:“学士靠边走,硕士满街溜,博士才能抖一抖”,说的是时下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的一种趋势。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拥有高学历者,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是炙手可热的人才。可是,现年29岁的经济学博士小明对此却有苦难言,他博士毕业才两年,却已经换了七家单位。

走上工作岗位,发现自己除了专业知识,其他都是一片空白,而新工作新行业知识更新换代又快。在危机压力下,他不得不利用工作间隙,开始像以前一样,拿起书本狂补,可效果不甚理想,每到具体应用时,总感觉心里没底,做起来缩手缩脚,错误连连,失败多次后,博士被同事贴上了“书呆子”标签。

在挫败感下,小明选择了逃避,不停地换工作。

按道理来说,博士小明智商在线,学习经验也足,怎么到了职场上,原先的一套学习方法就不奏效了呢?

时代在加速变化,外部世界巨变,知识快速更新,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但很多人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殊不知,知识的样貌变了,运用的场景也变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习这件事。

资深互联网人,跨界学习者,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和火币大学顾问合伙人——方军,多年亲身践行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出了“穿透式学习”理念,融汇在其同名新书中。初看书名《穿透式学习》,就让我莫名地有了一种隐隐的痛感,学习本就反人性,还要刺入肌理,穿透知识与技能,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整个过程必然痛苦而枯燥。

而回顾过往经历,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表层学习模式,见什么热门就学什么,结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笔记,考高分,自以为掌握了……搞得自己挺累,感动了自己,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方军在书中指出,要想学会学习,必须打通知与行之间的鸿沟,达到知行合一。本书分为思维篇和方法篇两大部分。在思维篇中,通过学习3种思维,探讨如何更新我们的学习思维,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方法篇中,讨论学习某一方面知识的6种方法,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16个立即可用的实用工具,帮助读者快速学习。通过练习和建立本书提出的3大穿透式学习思维,并巧妙运用16个实用的指南型工具,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我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读完本书,心中有说不出的舒畅感,好比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SPA加针灸,曾经被堵住的小结节被疏通,感觉浑身通透。对我而言,书中的观点有着晨钟暮鼓的作用,让我警醒和思考。

作者提出,要想改变学习方法,获得好的学习结果,先要改变学习思维,学习思维改变从3个方面开始:

1.“学习之旅”圆环,用知识与实干对撞

现代人学习,不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实干出成果为目的。我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周期内,学会并且立即应用。也不再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单向过程,而是“学习了——觉得掌握了——实践中校正——再学习”的无数次循环,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方军老师在书中用好莱坞电影“英雄之旅”的模式来类比“学习之旅”,也分为:召唤、磨难、返回三个过程。

召唤,是开启学习之旅的动机,激发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动力。磨难,是学习之旅的高潮部分,会遇到困难、经历痛苦,阻碍你坚持下去。返回,带着荣耀和成就归来,实现新生,把知识变成能力。

不同的是,英雄之旅往往只走一圈,电影就结束了。而我们的“学习之旅”圆环中的指针走了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息。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之旅,只是被“冒险的召唤诱惑”,产生了短暂的冲动,很快就被“磨难”所吓退,根本无法坚持到后面两个阶段,走不完一个学习循环。

就像现在很流行立Flag,我们会在新年之初,写下各种花式目标,但很多调查显示,80%的人都半途而废,永远停留在“召唤”阶段。

立Flag容易,立一个不到的Flag很难。要想坚持下去,最终达到目的地,就要用到第二种学习思维模式。

2.把所学转化成能力,绘制“知识创造的螺旋”

学习必定是艰难的过程,要想在学习旅途中不轻易放弃,需要让自己看到学习的成果奖励。朱莉.德克森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中写道:“可以立刻被应用的知识是最容易吸引学习者的。而短期内不能被应用的知识,即使非常重要也很难引起关注。”

方军老师提出,把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变成入门教程、培训课程、操作标准,是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及时看到自己所学转变成有用的成果,同时让我们在知识和实践的转换过程中,从入门到熟练,再到精通,实现了“知识创造的螺旋”。

比如很多自媒体大咖,也都经历了从小白到高手阶段。在小白时期,通过学习,掌握了基础的写作知识,成功入门。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绩后,他们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他人,甚至形成付费产品,开始做分享、培训。再进一步,他们会把自己的产品形成一个标准,打造成行业的品牌。从此,在江湖上立足,获得了“高手”认证。

3.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知识持续生长迭代

学习是一个不断输入的过程,就好比树木吸收养分不断成长,为了顺利长出果实,必然要对树枝进行修整,最终形成我们个人的知识体系,用来指导具体工作,也就是用于我们个人场景。

书中对个人知识体系有两个经典的比喻,一个是“把珍珠穿成线”,另一个是“知识小屋的支柱”,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前者可以用来看单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后者可以用来看个人全面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学到的知识就像是一颗颗“珍珠”,看起来美,但每颗珍珠能够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她们散落在我们的思维中,有的甚至还藏在了角落里(不常用的知识)。我们把一路上搜集来的珍珠用线穿起来,构成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那就是一件艺术品了。其价值是远远超过所有单个珍珠的价值总和的。

穿珍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那条“线”。一个有具体要求的任务就是“线”。以往大学老师教授一门专业课,以往就是按照章节内容一个个知识点介绍,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教学效果并不好。课程改革后,开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即给学生设置一个有趣有用课内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将众多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搭建个人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像建房子,即“知识小屋”,小屋需要由多根坚实的柱子支撑。一个人所掌握的某一领域的知识可以看做一根知识柱子,柱子越多,支撑起来的”知识小屋“牢固可靠。

书中介绍了乔布斯有三个知识支柱,支撑起了他的知识大厦。这三个分别是产品设计和营销,商业和艺术与设计上的品味。盖茨的三个知识柱是软件技术、战略和慈善。大师们的知识柱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配合。

做市场营销的,除了在营销领域有所学习和实践外,同时,也需要横向地在其他领域有所学习,比如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等。有了这些知识支柱,你就可以开始搭建自己的“知识小屋”了。


在这个提倡速食,提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时代,作者在书末提出了“唯有笨功夫”,“慢就是快”,让人从梦中惊醒。

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看谁学得更快,学得更多,而是要真正让所学知识为己所用。慢慢来,细心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正道,慢慢地沉淀和积累,一砖一瓦细心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必将走上快速的发展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 ‖ 《穿透式学习》学习思维不对路,博士也难免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