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句出自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名词罗列的修辞方式,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有着其独特的意蕴。
一、列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续出现了9个不同的意象(名词),这些描写景物的名词,古人称为实词,句中没有用动词等虚词链接。
这种完全都是名词排列的修辞方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列锦。
一般来说,诗句中大多有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例如主谓宾结构:家书抵万金;或者动宾结构:行到水穷处。
而列锦完全通过意象(名词)的排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这种方式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会让人觉得意境悠远。
为什么会增加读者的想象呢?为什么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呢?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删稿》
悲喜、欢愁、哭笑都是情语,诗人往往在诗句中,加入一些动词,用以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又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但是像“枯藤老树昏鸦”这类景语也可以表达出情感。作者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以及代表这些意象的词语来体现的。
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昏的;风,是西风;道是古道;马是瘦马。诗人眼中的景物真的是枯、老、昏、瘦吗?
未必。
枯藤的枯是修饰词,藤是中心词,选择什么样的修饰词,很能说明作者的心境。就如同一个画家,他可以把藤画得枝叶繁茂、青葱美丽,也可以画得枯瘦干瘪。
假如这首元曲,我们把每个意象的修饰语换一下,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感受:
青藤绿树雏鸦,小桥流水人家,紫陌春风宝马。
古道西风瘦马,改为紫陌春风宝马。因为修饰语的改变,相同的意象,具有不同情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除了修饰语的变化之外,其实诗人关于意象本身的选择,也是有意而为。例如中心语的选择,选择马而不是车,选择阳而不是月,选择桥而不是舟。都有不同的效果。
三、列锦的名作
马致远当然不是第一个使用名词排列组合的诗人。除了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以外,他的前辈诗人们传世了很多使用列锦的名作。
例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颔联就是列锦: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颈联使用了两个动词:落、明: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其实颈联也可以用列锦的方式,例如改一下:
槲叶【秋】山路,枳花【孤】驿墙。
不过,诗人作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颔联和颈联结构上的变化,不可雷同,因此颈联作了调整。
我们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列锦的佳句,五言句如:
腊月雷州雨,秋风桂岭花。杨衡 《送人流雷州》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于鹄 《出塞》
七言诗句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除了马致远的作品,元曲大家白朴也有《天净沙》四首,分别咏春夏秋冬,其中春词与秋词也是这种风格: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这两首几乎每句都用列锦的修辞方式,犹如展开了一幅幅春、秋季节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悠闲的心态,这个马致远断肠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样。
结束语
老街感觉,列锦最大的特点,是不动声色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画面,将作者的心理感受传给了读者。
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韩翃的《寒食》诗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二字有春秋笔法,这就是诗人对于意象的选择。
列锦,也是通过不同的现象选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为是文字而不是图画,所以又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