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孩子也会“陌生人焦虑”?家长三招帮宝宝提升社交能力

今天风和日丽,就带着大宝和二宝到楼下的中心花园玩一下。楼下玩的孩子和家长还真不少,比前段日子热闹了很多。

可我却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豆豆竟然有一些怕生,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一块玩儿。有奶奶或者阿姨想逗她玩,她也总是躲到我后面。

开始时,我想可能是因为疫情,在家里憋的时间太长了。我就陪着她在一旁坐着,看别的小朋友玩。然后鼓励引导她在小朋友不多的地方自己玩。但是尝试了几次,结果都不如人意。到后来,在玩滑梯时,小豆豆只肯在没有其他人的滑道上滑,而人多的滑道,她连凑过去都不愿意。

这些都让我很奇怪,因为搁在以前,她可是很喜欢热闹的。

就这样,一直到我们快要回家,小豆豆依然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交流,也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副警惕的模样。

回到家,我就想:小豆豆这是怎么了?她一直是个挺活泼的孩子,在家里也是活蹦乱跳的,就算这段时期极少出门,也不至于这么怕生吧?

忽然,我想起以前学过的发展心理学中有提到,孩子在2岁以后会再一次进入“陌生人焦虑期”,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两个“陌生人焦虑期”

“认生”或“怕生”在心理学上叫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心理学实验发现,大多数婴儿在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前一直对陌生人给出积极反应(通常在7个月以前),但从6、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8-10个月时最为严重,一周岁以后强度逐渐减弱。这其实就是第1个“陌生人焦虑期”

这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他的记忆系统开始成熟了,已经有能力记住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孩子这时会出现害怕陌生人的状况。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每个孩子也会有个体差异,或许早一点,或许晚一点。一般到了一周岁以后,孩子怕陌生人的状况就会自然好转。

可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在进入两岁以后,有很多孩子会再次经历“陌生人焦虑期”,而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才逐渐消失。

就像小豆豆,本来很活泼开朗,突然之间会变得怕生,就有可能是因为进入了“陌生人焦虑期”。

不过,家长面对这种状况时,也不需要特别的担心,因为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和第一次“陌生人焦虑期”一样,都会慢慢好转的。

但必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在这段时期,家长不能够错误地干预孩子。

家长常见面的四种错误行为

1、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有不少家长在遇到孩子不大方,不愿意跟别人玩的时候,出于尴尬或者所谓的“礼貌”,会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解释说,自己的孩子很害羞。

害羞,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有些孩子从此就会认为害羞是不对的事情,并认为自己不好或者有问题。还有的孩子在内心对负面标签产生了某种认同,更加不愿意跟别的孩子去玩,干脆将“害羞”这个词儿坐实。

2、越俎代庖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主动地去跟别人讲话,就会抢在孩子前面去跟别人交流,越俎代庖。

我就曾见到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小区里玩,另外一个男孩有一辆小三轮车,她的儿子眼睛一直盯着那辆三轮车,表现出很想玩的样子,但是他就不肯去跟那位小男孩开口说话。

于是,这位妈妈就跑去跟那位小男孩说:“弟弟也想玩三轮车,你能不能给他玩一下?”小男孩很爽快地答应了。

但是,她的儿子玩完三轮车之后,也没有说还给这位小男孩,而是直接走了。又是这位妈妈跑去跟小男孩说谢谢。

其实我很想说,这位妈妈把儿子的话都说完了,礼貌是够了,可是孩子还有什么机会去说话呢?这其实就是一种“过度干预”的行为。

3、过度保护

这也是经常在小区里看到的一种现象。

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周边的环境以及他人都当成“危险”。孩子刚跑两步,就大声喊“停”。有别的小朋友靠近自己的孩子,就担心孩子会被撞到,会被欺负。这些家长陪孩子玩一会儿,就像打仗一样,时刻紧绷着脑子,生怕出现一点点“瑕疵”。

当然,让孩子注意安全是对的。但是过度保护孩子,让世界在孩子眼里变得危险又可怕,孩子还怎么敢跟别的小朋友玩儿,还怎么敢去探索这个世界?

4、逼迫强制

“你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东西给姐姐吃,那以后任何好吃的都没有你的份儿。”

“你自己去跟阿姨说,你不说今天就不能够回家。”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勇气”,懂得“分享”,就用上恐吓威胁的手段,逼迫强制孩子去社交。

这种强硬的手段往往会让一些孩子将社交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到一起,反而会起反作用,孩子会越来越惧怕与人交往。

当孩子有陌生人焦虑,害怕与别人社交时,孩子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这时候,他们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家长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方式进行干预,其效果可能是雪上加霜。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社交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人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快乐,摆脱忧愁,而社交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它可以使人们获得知心朋友,可以得到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可以活跃而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佚名

1、激发孩子的“情绪理解力”。

在情商当中,理解他人的情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2015年,德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孩子能够觉察他人的情绪,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孩子会变得更慷慨,更乐于分享。这会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所以,当孩子与他人交往并产生困难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和体验别人的情绪。

比如,家长可以说:“你看明明邀请你跟他一起堆积木,你没有搭理他,他是不是有点伤心啊?”

家长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可以这样讲:“明明都快哭了,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让他开心起来呢?”

当然,家长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够让孩子转变。如果孩子并没有按照家长预想的方向去做,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不礼貌、害羞等等负面的标签。而是应该持续地、多次地引导孩子,时间会给孩子带来改变的。

事实上,德国的研究同时发现:家长如果能够帮孩子理清别人的感受,即使这一次孩子没有做出改变,但会提高孩子以后行为改变的概率。

2、做孩子的“脚手架”

当孩子对社交有担忧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当“脚手架”的角色。

比如,孩子想跟一帮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一旁先观察这帮小朋友。期间,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自己对这些小朋友的认识。比如,穿蓝衣服的小朋友好像是这帮孩子的中心。穿红衣服的小朋友,笑起来很可爱。穿黄衣服的小朋友动作很敏捷。

当孩子对这帮小朋友有了一些“熟悉”。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开场”的小技巧。比如:“我家也有这个玩具,它有一个隐藏的好玩的功能,你们知道吗?”找到共同的话题,融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熟悉情况,传授技巧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但如果孩子还是紧张,家长可以待在附近,给孩子安全感。如果孩子在与人社交时,遭受了委屈,或者有不开心的事情,家长要及时安慰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强有力的支持。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主动开口,家长也可以充当“介绍人”的角色,给孩子“搭桥”。比如,家长可以领着孩子一起加入小朋友的游戏。“你们也喜欢托马斯啊?这位小朋友叫烁烁,他也特别喜欢托马斯,他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剩下来的事儿,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挥。

3、主动创造孩子社交的机会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相对于被动地寻找社交的机会,主动创造社交机会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家长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孩子到自己家中玩,从社交的人数、环境、主题都可以提前进行设计。

其中也有一些小技巧。

一两岁的孩子社交能力还不足,不要请太多的孩子到家中来,一般请一个孩子就行,可以请好相处,懂事一点的孩子。到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多请一些小朋友。

提前准备好游戏的主题。比如我看动画片《公主索菲亚》中就有睡衣party,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事先安排好主题,孩子们各有准备,能够让玩的时间更长,互动也更加得顺畅。

准备合适的玩具。有孩子的地方,玩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准备的玩具数量太多,孩子们可能会忙于玩玩具,而忽略了彼此间互动。而如果玩具太少,又可能引发争抢。所以,玩具准备的细节也是家长需要注意的。

最后,特别提醒一点:组织社交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关掉电视机和手机。因为我发现,现在很多的孩子凑在一起时并不是一起玩,而是一起看电视和看手机。如果发生这种状况,就失去了我们组织游戏和社交的目的了。

豆妈逗娃寄语:

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需要家长正确地引导。如果孩子做得好,家长一定不要忘了及时地给予表扬,这可以激励孩子做出更优秀的行为。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多平台签约作者。一个走过南闯过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烟火气的俩娃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岁孩子也会“陌生人焦虑”?家长三招帮宝宝提升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