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的道——论语贯通84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前面我们探讨了“仁”,也探讨了“义”,现在对这“仁”、“义”做一个总结。“仁”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尺度,这二个范畴都是形而下的,其根本都是一个字--“道”,是形而上的道。所以,讲到这里,文章把“仁”与“义”这二个字贯穿起来,说“吾道一以贯之”,当然是用道来贯穿,用形而上的东西,才可以“一以贯之”,形而下的东西都有边界,做不到这一点。

图片发自App

巧妙的是后面曾参的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曾子?因为孔子的继承人是他。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曾子改成“忠恕”二个字?因为道没办法讲,只好讲忠恕。忠恕二个字有边界的,形而下的范畴,显然不可能一以贯之,不可能对“仁”与“义”这二个概念做总结。“忠恕”只是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修身的态度与方法。这里颇有点“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味道,道 讲不出来,只能会于心,对别人只好讲“忠恕”二个字。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总结仁与义的修养,根本分歧点在对利益的看法,在心地的出发点。修养自己,要从仁义出发,而不能从利益出发。从利益出发,就不要谈修养了,只会因利而动。所以修养自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一以贯之的道,还是要从基本修养功夫做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以贯之的道——论语贯通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