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聚焦之路-宽居幸福公益

从2017年1月3日成立到现在,从一个公益小白,到公益的大白。了解的越多,越觉得了解的太少,从刚开始做很多件事情,到决定只做一件事情,从被很多需求牵扯了精力,到精准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需求。作为公益的新人,也作为草根公益人,宽居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有的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何我们要成立这么一个组织,为何我们要来做公益这件有钱有闲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为何我们走到了现在?

说不清楚公益的初心是什么,是每个人心中的善念,还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人梦想的生活得以实现,希望自己做一些什么事情,来让这个世界有一些不同。无论每个人因为哪些事情开始跨入公益行业,事情背后的初心,都有着相同的温度。

宽居幸福公益的前身是宽居阅读,从2012年开始,一周一次,至今已经有6个年头。在城里宽居公益之后,阅读也成为了公益的一个方向,我们在第一个年头,做了非常多的项目,阅读进乡村、公益演讲、21.FM网络电台等活动,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也收到了很多好评。但是我们作为公益的新人,完全没有项目的概念,也缺少一些理论的指导,在筹款、财务、管理等方面都遇到了大量的问题。

凭借着一股热情,想要把事情做好,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调整,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年底的时候,就遇到了第一次困境,第一笔资金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接下来怎么做,没有起色。

这一次困境也是第一次转机的开始,当时我们在微课上购买了徐本亮老师讲解的《社会组织管理》。彼得∙德鲁克关于“使命”的定位,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通过学习微课,也经历了一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方向和定位。

举行全体会议,花了9个小时来重新确定使命,在寻找使命的会议上,渐渐聚焦到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公益演讲,另外一件事情是服务以RP为主的视力障碍者(RP是一种后天视力障碍疾病)。公益演讲我们之前已经做了两期的内测,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商业模式也相对成熟。服务视力障碍者,则是心中无法舍弃的部分。一个是初心,一个是后来发展出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怎么来做选择,我们还是选择了初心,服务视力障碍者。

【RP介绍】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聚焦了服务对象,舍弃了之前的阅读、公益演讲、21.FM电台等公益服务。这一次聚焦的收获是,一家公益组织,实在是非常的渺小,大部分的成员都是兼职,能做到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得少做事,做好了。在会议中,我们也形成了机构的使命:让视障者创造更多价值。

我们协助视力障碍者,来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这次使命的聚焦,我们刚好也参加了敦和基金会发起,博信公益执行的活水计划,顺利通过了筛选,得到了支持组织发展的一笔非限定性资金。

我们发现,聚焦了要做的事情,形成了使命,使命就会推动着机构前进,很多资源也就随之而来。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围绕着使命,我们重新出发,做了一系列的计划。但在过程中发现,服务对象的聚焦仍然是不够的,视力障碍者的范围太大了,我们从RP人群切入,到后天视力障碍者、所有视力障碍者。这样模糊的定位,给后面的项目带来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先天视力障碍和后天视力障碍是不同的,RP和其他视力障碍也是完全的不同。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项目就没有针对性,落地就非常的困难。

比如社群的运营,是组建RP的社会呢,还是后天视力障碍者的社群,还是视力障碍的社群。每一个群体都是不同的,选择什么样的群体,才能提供完全符合这个群体的产品,才会被接受。

如何来框定服务的人群,还是要结合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Coaching教练技术来服务视力障碍者,必须要从这项服务来考虑,什么样的人群会是需要这项服务的,什么样的人群是我们可以去服务到的。一个机构没有办法解决所有视力障碍者的问题,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来考虑,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服务对象。

其实做公益和做商业产品是类似的,也是需要细分人群,来把定位做准、产品做好、服务做细,才会有人愿意买单。公益并不是给到服务给到爱心就好,公益是有价值的一件产品,我们的服务对象,对于公益服务的产品是有选择权和评价权的。从这样的思路来看,如何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甚至考虑到如何与现有的公益产品和商业产品做比较,做竞品分析,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路。

通过分析论证,我们聚焦了针对的人群,后天视力障碍者,具有相对完整的教育背景,20-45岁,对教练技术和心理学接受度高。我们选取这部分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在精准定位人群之后,项目的可行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聚焦服务人群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服务对象有着各种需求,出游、交友、婚恋、工作等,我们也设想做无障碍旅行、视力障碍者演讲等。之前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收到了一些需求的影响。比如线上读书会,原先是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目的是培养群体的心理学基础,从中筛选出一部分种子选手,来为之后的视力障碍者教练做准备。但在过程中收集了很多意见,读书会的内容就增加了一些与心理学无关的书本。

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聚焦服务人群是不够的,还需要聚焦到需求。就算是一小部分群体,我们也无法满足他们太多的需求,只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需求来提供服务,一个项目,服务一个特定群体,满足一个需求。这也是我们在徐本亮老师的线下课程《社会组织管理》里学到的一点。

创新就是有计划的放弃,在2018上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放弃了很多在做的事情,户外、非心理学读书会、出行、视力障碍者演讲,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一个机构,只做一个项目就好。一个项目,只服务一个特定的群体就好,只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精准可量化,服务产品可视化,只有这样,一个小小的草根机构,才具备了把一件事情做成、做好、做大的基础。

那么,这个项目,会是什么呢?如果来做这个选择。即使是选定了服务的特定群体,了解自己的优势能力,也调研了市场的需求。仍然有非常多的选择的方向。我们服务特定的后天视力障碍者,在教练(Coaching)的层面工作,目标是培养视力障碍者教练来提供教练(Coaching)服务。是建立平台,还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切入?是让视力障碍者服务于本身的群体,还是服务到社会大众?是直接培养视力障碍者教练,还是先给视力障碍者群体提供教练服务?是机构独立运作,还是与其他机构联合创新?

在一年半的公益路上,从事情的聚焦,到服务人群的聚焦,服务对象需求的聚焦。最后,我们需要聚焦的是自己。回到自己,我愿意做什么,还有做什么,会让我的生活工作更加平衡。我的个人使命,与机构使命是否契合。

无论我们服务到多少人,我们帮助多少人恢复自信、实现目标、活出梦想。我们也只是地球上小小的一员,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自己发光发热的同时,照亮到一部分人。

回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平衡,在一年半的时间中,或多或少,我们的生活工作是失去平衡的。我们曾幻想,先努力一年把公益机构折腾好了,再回过头关注自己的事业。但在这样的失衡的状态中,其实没有办法帮助到别人。在国内公益的土壤并不是那么肥沃的时候,掌握好个人的平衡,才能更好的让公益机构存活下去,得到发展的机会。

这就是最大的警醒,在初心的背后,是什么让我们选择了做公益。全力以赴的做公益的背后,用什么来支持个人的平衡。也许我们可以让公益的步子迈的慢一点,也许我们更多的考虑个人生涯规划与机构的结合点,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公益和商业巧妙的撬动之处,也许,在这个平衡之下,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也会有更多积极的态度和思考。

所以,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我们放慢了脚步。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在平衡的状态下,不断的尝试,结合,创造。用新的方式,联合新的力量。专注、探索、合作、共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益聚焦之路-宽居幸福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