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老师在《写作7堂课》那本书写到,在开始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需求(详见文章:清楚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你为什么要写作?)。秋叶老师将人的写作需求主要归纳为6种, 其中有一种需求就是心灵写作(也叫“自由书写”)。
在秋叶老师的那本书里,没有展开讲心灵写作。心灵写作,作为在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实被大众知晓的也并不多。作为一名在心理学和个人探索领域沉浸了七八年、也践行过心灵写作的人,今天就带你来揭开“心灵写作”的神秘面纱。
1、什么是心灵写作?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忙碌喧嚣的剧场。
心灵写作,就是让你通过手中的笔,陪伴你穿梭内心的剧场。通过写文章自我疏导、自我觉察,发现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让自己身心变得更为舒服与和谐,最终起到疗愈自己的作用。
心灵写作,只是为了自身而写,不为了某个任务或者取悦某人,所以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也是最不需要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写作方式。
2、我是怎么接触到心灵写作的?
确切的说,在我知晓“心灵写作”这种方式之前,我就已经在践行心灵写作了。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全部都写下来,专注于文字本身,不用担心排版和可读性,心无旁骛的只是写、写、写,有时候还会写出酣畅淋漓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心灵写作。
在一次沟通分析(TA)的课程上,老师让我们用心灵写作的方式去写自己的墓志铭,我才知道我之前的那种写作方式就是“心灵写作”。
按图索骥,我就去找了心灵写作的相关书籍来看,自己也会经常挑一些主题来写,这也算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吧。
3、心灵写作的基本设置有哪些?
找一个安静,不被人打扰的时间和环境
备好纸笔,手动书写,不建议用电脑和录音
脑海中出现的任何想法都要写下来,不评价,哪怕写作过程中你冒出一个想法“写完之后,我要去吃顿大餐”也要写下来
写作时长要超过3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到一定的长度,人意识层面的内容才能被耗尽,这个时候潜意识里的内容才能浮现
以上不管什么形式的要求和设置,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让人摆脱意识脑,不断的接近和呈现自己潜意识的内容,更靠近内心的那个自己,更好的倾听那个内在的自己。
4、心灵写作怎么确定主题?
不知道写什么,那有什么方式帮助确定主题:
第一种方式:参考心灵写作书籍,确定写作主题,比如“我喜欢……”、“我小时候的梦想……”、“我讨厌……”等
第二种方式:借助OH卡牌,帮助自己确定写作主题。因为我自己是OH卡牌的执行师,所以有时候也会根据自己当下的问题,抽取卡牌帮助自己确定写的主题。(想了解OH卡牌,可以参阅文章【招募体验】运用OH图像卡,帮助探索和发现自己)
第三种方式:放飞自我了,当自己对心灵写作比较熟练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当天的心情、遇到的人、事、物等, 随意确定当天想写的主题,然后,写就是了。
以上前两种方式比较适合新手,第三种方式适合心灵写作的熟手。
5、心灵写作有哪些参考书籍推荐?
因为心灵写作比较小众,所以在豆瓣读书上搜相关的书,评价人数也不足。这里我推荐两本我自己看过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台版的。有很多比较经典但是又不属于很流行心理学内容的书籍都是台版的,因为台湾的心理学发展比较成熟,同时国内本土化又做的最好。
《心灵写作,写出你的内心戏》
这本书比较新手上路,比较简单,里面有60个有趣的心理写作练习,如果想尝试心灵写作,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始的朋友可以看看。如果实在不知道开始写什么主题,都可以直接写这本书里的这60个主题。
这本书的序里也还会给你推荐心灵写作方面的书籍,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找来阅读。
《心灵写作:创造你的异想世界》
这本书是竖版的,习惯了看横版的朋友们可能会不太适应,一开始看起来会比较慢,但看习惯了也就还好。内容上比上本书要深一点,适合想进一步在心灵写作里畅游的朋友。
这本书我在豆瓣上没找到,所以就拍了张实物的照片。
6、什么情境下适合心灵写作?
当思绪杂乱、心情烦躁、失眠的时候,把引起自己烦躁的事情、脑海中的声音写下来,也许写着写着就平静下来了
当面临选择、纠结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相关的、出现在脑海中的思绪都写下来,也许写着写着,你就知道自己要选哪个了
当心情愉悦的时候,也写下来,记录生活中让自己开心、快乐、小确幸的事情,也许开心就更多了一些
当大吵一架、情绪失控的时候,把刚刚发生的一切,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也许能帮你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某个瞬间触动到自己的时候,也可以写下来,也许能让你看到自己的需求,自己内心的一面。
总之,任何你想写的时候你都可以写,你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找个安静的空间,就可以开始。
心灵写作,是一种很个人、很任性、坦率的行动。在写作的时候,你想起哪些回忆?有哪些感受?不必修饰,不必回避,直接表达出来。
此时此刻,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在书写的时候,你可以充分相信自己,跟自己的内在心灵越来越亲近。
图片来源:网络
Mary@BJ
2021年8月
关于作者:张春梅Mary,明亚保险独立经纪人,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跨界理财+心理,持续分享投资理财、心理学、育儿等方面的经验,余生努力践行“有知有行,知行合一”,身体和头脑,均要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