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77(泰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先说最后那个“小子”,现在是骂人的话,但过去的意思是指“年轻人”,是对他的门生弟子的称呼,即,“你们这些年轻人”。

        曾子生病了,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便召集门生弟子们临终说事。为什么说他病严重到快要死了,是从他说的“启予足、启予手”来判断。是曾子病得手脚都不能动,要靠别人的帮忙,他让人把他的手脚放端正了。

        然后他引用《诗经·小雅·小旻》篇的句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做人做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尤其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更难,怕自己一旦那个方面没有做好,一世的英名就毁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中国人有“盖棺定论”的说法。

        做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实在是真功夫。

        这三句话是曾子病到手脚都不能动了,才敢把学生们喊到跟前,跟他们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我到了这个地步,才敢说大话,我不会再犯错了。可见,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做人处世的修养。

        而在曾子病危之时,鲁国一个大夫孟敬子过来问他。

        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回复他说,鸟将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一定很悲哀。人类将死的时候,所讲的话多半是好话。曾子说这话,是强调他下面要说的话的诚恳。

        于是曾子告诉他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这个“道”就是儒家所说的人生之道。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只有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第二点“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是对人的态度。例如同样答复别人一句话,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要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

        第三点“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一步,当然就“远鄙倍”了。

        孟敬之到底问了曾子什么?从下文中可以推断出来。“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所谓“笾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笾豆之事就是执政之事。孟敬之问的是从政之事,但曾子避而不谈,只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个人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你可以去问那些专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别裁》77(泰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