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文韬》文师篇 疏释

接下来在较长一段时间会写六韬相关的文章。《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立意,六卷共六十一篇,约二万字。文韬主治国安邦,增强综合国力;武韬主战略上知己知彼;龙韬主军事指挥与兵力部署的战术问题;虎韬主在宽阔地区的战术问题;豹韬主在特殊地形的战术问题;犬韬主兵种与军事训练问题。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争与天道的关系?战争与平天下的关系?是我们要明确的。姜太公处于商周之际,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我们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很大的不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别,这是需要留意的。以古论古,古今通变,执古御今,这是三大原则。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田,田猎了,打猎之意。主角即将出场,出行问卜,知吉凶。文王之所以能演周易,可见当此时有这样的氛围在。至于在此处之预言,带着很深的“谶纬”之意,可能是史编已知姜尚之人,并且知道其所在的方位,真当文王打猎可能会碰到,而说出此言。其说出此言,一者是明当前天下形势,二者明文王之志,三者知姜尚之能,顺水推舟,应机之言,但这里有其独到的判断。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言这次打猎将会遇到大才,这个大才以后可能达到的成就。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说的是文王之志因此人才,最终可以实现,像古时三王一样,成就王道天下。

文王曰:“兆致是乎?” 

文王心里其实明白着呢,但是还是向史编问这样说法有何依据?这就是你想平天下,你得师出有名。文王自己不能说,还需要他人推动,这是顺势而为。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史编就说了,我的祖上史畴,为大禹占卜,得到的预兆和这次一样,那次大禹得到大才皋陶。我们在《尚书•皋陶谋》里就有两人的故事。大禹谋九功,皋陶谋九德,立不世之功德。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我们知道周国这个时候还只是缩在西岐的一个小诸侯国。在祭祖或祭祀宗庙的时候才斋戒。文王在打猎之前斋戒,说明其对人才之重视。好了,最终是看到了预言里的大才。那接下来就要考量一番了。后世刘备见卧龙诸葛孔明,也是大谈天下,谈人生,谈理想,谈规划。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这个劳字,就是慰劳之意,作为西伯侯对自己封地的子民的慰劳。这是相见有名,不尴尬。

你喜欢钓鱼吗?就搭上话了。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开门见山,不绕弯子。咱们不谈事,谈谈志向。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文王还涵者。知姜尚之心意,顺其言而动。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钓鱼和招揽人才是一样的,有三种变化。一种是以財利招揽人才,一种是用重金收买死士,三种是用官位吸引人才。钓鱼的道道也是很深厚的。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姜尚很会做铺垫,这就是顺道。其所言之情,也就是顺道之自然。一直强调,我们不绕弯子。姜尚也在考量文王,看他有没有那个志向。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但说无妨之意。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人舍得放饵就有可能钓得到大鱼。明了鱼离不开什么,那么就能掌握鱼的生死。知道人想要什么,就能用人之才。知道国家需要什么,离不开什么,就能安定这个国家。知道天下离不开什么,就能平这个天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意。天下分合,不可阻挡。不过这也是机会,有志向的人默默准备,最终会成功的。这是非常微妙的,圣人所具有的这个德性,对天下大势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理解。圣人考虑事情,就能让人各安其位,稳定人心,也就让天下信服。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这一下就说到文王心坎里了。那么,怎样让天下归心呢?文王说到这里,姜尚这个大智者算是放心了。文王有这个志向,那么大事可成。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就是天下为公,擅取天下之利,就是私心所在,就会被天下之人所遗弃。再从仁、德、义、道,四个方面谈了天下为公之理。有道,就是能利天下,也就能让天下归心。把天下之道说得清楚明白,就取得了平天下的天理的正当性。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文王获得了平天下的正当性后,原来的顾虑没有了,就能直面其平天下之志了。于是乎,君臣和乐,成就了这一伟大的神圣的组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韬•文韬》文师篇 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