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渣到学霸,她只改变了这一点

1.

最近又听到一个高中生从差生成功逆袭为班级前十的故事。

原本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视学习为负担、和父母时常叮叮当当的男孩子,突然有一天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学习了,而且非常用功。仅仅用了一个学期,他就从班级末位跑到了班级前十。于是他的逆袭故事就在父母圈子中口口相传。

“我猜他一定是有目标了。”听到这个故事时,我说。因为之前我遇到的许多逆袭故事都有这样一个诱因的存在。

很多人都听过那个获得《超级演说家》冠军的寒门贵子刘媛媛的故事。出身寒门的她,曾经“叛逆、不爱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第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必忘……”谁都没想到,这个问题学生,竟然也偷偷种下了天马行空的北大梦。在她高中入学的第一天,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我要考北大。”当时她的成绩是全年级二百多人,她排一百八十多名。

之后,她刻苦学习,并且潜心研究学习方法。几个月后,就从年级倒数20名考到了年级第1名。

虽然高考她未能如愿考入北大,但是短暂的失落之后,她决定将梦想顺延,为北大研究生而努力。最她终以全国前十的成绩考上了北大法律专业的研究生。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就“看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我们靠近。

无论是谁,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枝、开花、结果。


2.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目标对于人生影响的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水平、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

 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的,占人数的3%。这3%的人25年来一直为着目标努力,最后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的占人数的10%。这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管等。

 有比较模糊的目标的,占人数的60%。这些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是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

 基本没有目标的,这类人占27%。而这些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常常失业,依靠社会救济,经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目标能为我们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即便有时我们需要对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但那些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也一定会留下痕迹。


3.

《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的作者——儿童时间管理专家何小英认为:父母需要花一些时间,启发孩子的梦想和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比如,当孩子问你为什么要学习时,不要跟他们“说”你的想法,而是要“问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比如这以下3个问题:

——你对什么最有兴趣?

——你最擅长什么?

——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越早问这三个问题,孩子越早开始关注和觉察自己的兴趣、优势、梦想,越容易产生学习的目标感。

一旦孩子设立了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帮他想清楚如何才能实现目标。我们可以问他:

——你打算什么时候完成这件事?

——你想第一步先做什么?

——你需要预先准备什么?

——有谁可以帮你做这一步?

孩子把这个过程想得越透彻,就越可能付出行动。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得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

还要尽可能把目标视觉化。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制定好的目标做成海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

比如有些孩子的目标是考清华北大,但是心里对大学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没法想象大学是怎样的,“大学”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的目标。父母最好是带孩子去实地走一走,感受一下,让“大学”这个目标鲜活具象起来,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美丽的种子。

我家喵小悠的梦想是“考中央美院”,我们也计划今年带她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最后,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收尾吧: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愿每一个流浪的孩子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学渣到学霸,她只改变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