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不如我选不及)

【摘抄】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题解

孔子这两句话乃是针对当时华夏诸国君不君、臣不臣现象的伤时之语。孔子的思想里有明确的“夷夏观”,后世则逐渐演变成“夷夏之防”的观念。这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在宣扬大汉族主义,孔子的本意是在提倡礼乐文明的传统。

夷狄是古代用于指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没有所谓的礼乐教化。当时诸夏是周朝诸国,为华夏文明区。春秋时期,周朝曾经五年没有天子,鲁国曾经九年没有国君。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乐文化为中心,认为那些落后地区的蛮族,虽然也有君主,但没有文化,不如华夏文明区,即使没有了君主,但传统的文化精神还是再世世代代相传。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政权的存在而没有文化的精神,那有什么用呢?

注释

1.夷狄: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于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2.华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通无

译文

孔子说:“边远地区有君主而不讲礼节,不如中原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另外完全相反的第二种解释。

夷狄之地,也有君长。华夏正统之地,反而无君无父啊!)

【感想】如果是第二种解释,“夷狄之地,也有君长。华夏正统之地,反而无君无父啊!”那“不如”的“如”字是怎样的解释呢?看到这个“不如”,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及,如果此时拥有批判性思维,我应该好奇这个“如”字在古文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释(作业输出到这里,自己有了好奇心,也有了去查字典的动力)。“如”第三条解释——像,如同。这样看来,第二种解释也就不无道理了。

我还是愿意相信第一种,积极向上,自信满满。孔子忧国三家之乱,也不至于如此“贬低自己”,灭自己的威风。

“不如”,我选“不及”的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6.11“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不如我选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