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面孔》(2)

今天一口气读完本书所有的篇章,9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各有千秋,从第一位容闳到最后一位杨步伟,他们都活出那个独特的时代之下的那个独特的自我。也正是因为他们,那段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读故事,品人生。不同的历史故事总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一,变和不变。在我们的认知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是,在一个人的追求中,究竟什么东西是变化的,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


书中提到梁启超,他为什么总能活在风口上?公车上书有他,百日维新有他,保皇有他,革命有他,立宪有他,建国有他,巴黎和会有他,如果不是他在欧洲盘桓太久,搞不好五四运动都会有他。


为什么梁启超善变,因为他要拥抱新思想,他要紧跟时代。虽然他选择的阵营不断的改变,但是他爱国的初心没变。只要对国家有利的思想,都可以拿来用。


所以,在一个人的追求中,找到自己内心的不变,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追求。


二、做人与做事


书中蒋百里的故事让我唏嘘,蔡锷弥留之际把打下的江山托付给蒋百里,而蒋百里念着这份情谊不肯接手。


这就是做人与做事的不同。


做人和做事,是两种思维方式、两套行事逻辑。要做人,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度,坦然接受他人的敬仰。做事也可只做符合自己道德观的、可以独立完成的、不需要太多协作的事。


而如果要做事,就不要过于在乎教条式的名节。名节用好了,是人格魅力,是成事的助力;用得不好,就是阻碍,是束缚。放下包袱,积极入世,才是做事的态度,才是成事的态度。要做事,就必须与人协同。必须承认,人只有在一件事中能找到自己的利益,才会愿意参与协作。


蒋百里曾自嘲说:与其说他不得志,不如说他不得时。他也用颜回的评价自勉:如果是他的水平不够导致不得志,那是他的耻辱。如果他的水平够却不得志,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


做人的人照亮世界,做事的人推动世界。


三,圈子与位置


中国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其实是一种共同使命、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我们不必刻意去混圈子,但圈子的认可是对你这个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认同,它能够帮你更好地对接人脉,找到挥洒才华的平台,使你能够完成自己的终极使命。圈内人的背书本身就是入场券。


个人和圈子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不在某一个圈子里,硬要挤进一个圈子,叫作攀附;一个圈子非要兜住一个人,叫拉拢。只有个人和圈子匹配,浪花站在潮头上,潮头捧起浪花,才能相互成就。


比如容闳和曾国藩。容闳靠着曾国藩的圈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救国梦。


只要是圈子,就会分远近亲疏。但要想在这个圈子里出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在哪个时代,一个人出头的标志就是进入某个圈子的核心。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圈子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把这个位置做成组织的核心。


比如“播种者梁启超”横空出世,这也成了他一生的标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历史的面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