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那些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它现实的样子,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赫本,永远的经典。

光鲜亮丽,高贵优雅。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才华美貌集万千宠爱一身。

01 

小时候的赫本,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和疼爱,拼命努力,把自己学会的东西展示给父亲看,但是父亲并无多大兴趣。直到赫本6岁那年,父亲离家出走,赫本所有的期待和幻想都破灭了。而赫本的母亲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严厉且不善言谈。因而赫本的童年并不快乐。她所期待的,所盼望的童年的爱是缺失的。这也是为什么赫本渴望被关爱,也想关爱别人。

母亲努力工作,培养赫本。6岁的时候,赫本就被寄宿于学校,如此赫本找到了她钟爱的舞蹈课。缺失关爱的那部分,赫本寄情于舞蹈。本以为安然无恙的可以渡过这个无爱却有趣的童年。可好景不长,二战爆发。

母亲为了保护赫本,让赫本学习荷兰语。年仅10岁的赫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战争的可怕。在此期间,荷兰语,英语,法语不断切换。也造就了赫本独特的语调。

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里面,过早的经历一些事情。会有成长,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人生和生活也会因这些简单而又粗暴的事情变得虚无缥缈。

创伤本身没有延续性,不过某些童年时候的创伤,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直到长大以后,你会寻求,去填补心中的那层缺憾,或者用另一种方式去摆脱童年的创伤。

02 

赫本热爱舞蹈,即使在二战期间,也丝毫没有懈怠。有机会被送到伦敦,在伦敦学习期间,参演的人员中没有赫本,赫本被告知,个子太高,太晚接受训练被拒绝。赫本辗转接接私活,去弥补家用。舞蹈梦破了,演电影都是一些小的角色,有过迷茫和彷徨。在一次次的暴击中,勇敢向前,但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曙光罗马假日。

赫本不敢妄为,也不敢骄傲。甚至比没有成名之前还要惶恐和不安。每一次出演电影,都是紧张的。但是有自己的观点,对服饰的要求以及自己本身的特性。希望表达到最好,也是最完美的。

同样,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而且绝不改变自己。坚持自我,才有了现在独一无二的奥黛丽·赫本。

由于童年缺失的家庭的爱,赫本极力在自己的婚姻中去追寻。婚后的赫本,全心全意的照顾家庭和孩子。她不会认为她如日中天的事情比她的家庭更重要。她愿意一直陪在儿子身边。身边的很多的人在劝服她,演员这个行业,就是应该一直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不然,你一旦沉寂,很难再达到现在的成就。

对于赫本来说,出名和成就,远远不如在家陪着儿子重要。不愿自己年少的缺憾再重现在儿子身上。但是也绝不依附于婚姻。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也绝不委屈自己。始终认为自己感受最重要。

婚姻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人探索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达到多么深度的连接,有营养的婚姻中,最坚韧的纽带不是爱情,二恶而去兼容和谐的精神世界。因为爱情迟早会在日复一日的熟悉中变得平淡,但深值于内心的认同感才是最珍贵的,并且无法被替代的。所以到后来的赫本,追寻的是一种灵魂上的呼应。

03

每个成长的阶段,思想在改变,想要的东西都在改变。或是物质充裕或是有趣的灵魂。又或是一半庸俗,一半理想。年少时喜欢好看的皮囊,长大以后又追寻有趣的灵魂。有些渐行渐远,有些近在咫尺。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但一定清楚我们不喜欢什么。

别为难自己。

别让自己禁锢在思想的牢笼里。

偶尔任性做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黛丽·赫本|那些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