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通:做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没什么不好

谈判一种心理的感受,而并非实际所得。很多年来,一提到关于谈判,随之伴随的就是两个字——双赢。我相信其实很多人对此都不屑一顾,所谓双赢,就是嘴上说的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而实际上铲球犯规赢了再说。

但我想说的是,所谓双赢,一定是基于增量、而不是基于存量。

咨询圈里面流传着一个故事,真假我也不知道,说的是当年俞敏洪一手创办的新东方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曾经一起打拼的兄弟,时至今日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出国留学班、特训班、暑期班,不同的产品系列、不同的地域分布。

那么,想要进一步企业做大、形成合力,就必然要整合资源,这就会动了某些人的蛋糕,于是乎,兄弟阋于墙。

后来,咨询圈里的大佬王明夫出面介入,带领咨询团队经过调研,告诉这班兄弟,你们不要再争了,你们现在争的就是那几千万的蛋糕,而如果着眼于增量,整合资源,以后能够上市,到那个时候,你们的财富会翻十倍。

于是,兄弟阋于墙有了下半句——而外御其侮。最终新东方上市,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千万富翁。

慢着,有个小问题:如果上市不成功呢?

但在当时结果是,人们接受了这个方案。人们接受了当时并不存在的、而是存在于脑海之中的那个东西。

一双耐克鞋子,最近爆出实际成本价不超过100元,但最终可以卖到上千块,并且还供不应求。这么多年,难道消费者真的不知道吗?包括LV的包包,成本价也低的令人惊讶。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的趋之若鹜。

原因何在?本质上人们在购买的时候,实际上是他们的感受在起作用,换句话说,你认为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他就值多少钱!

在营销学中,关于产品定价有多种方式,其中有一种叫做成本定价法,意思就是基于成本,加上预计的利润,就是最终的市场价格。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消费品市场,大多数的定价方法是基于市场,也就是基于人们的感知。

从人们的心目中,理所当然的认为,一件商品的价格越高、自然其品质就越好。那么,在谈判中,谈判对象最终的所得(其实也包括你),往往掺杂了自我的认知,没有绝对的理性,更没有两件事物完全一样。

你总能够找到多个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让对方无法从单一价格维度来衡量收益。

组合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一定是满足了双方的多个需求。还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吗?很可能就因为你的态度谦虚、语言礼貌,同时表现出为对方着想,而最终对方就愿意跟你谈下去达成交易。

#李振涛 | 大沟通方法论开创者#

喜欢我的作品,就关注振涛,我会持续更新,贡献更多干货。

点赞、转发、收藏、评论,你至少选一个呗,让作者更有动力哦!

有兴趣交流的,可以私信或留言作者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沟通:做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