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子之学是身心之学,小人之学是口耳之学

孟子和荀子,分别为战国时期儒家两大学派的代表,被人们并称为“孟荀”。王阳明认为:“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两位大儒一主性善一主性恶,教人向善却是一致的。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不过,荀子对修心也有非常丰富而独到的论述。本期推送摘录翻译分享之。


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译文:君子扩充内心就会崇敬上天从而遵循天道,收敛内心就会敬畏礼义从而懂得节制。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译文:君子涵养心性没有比诚意更好,做到诚意,就没有别的干扰,只是守住仁德,遵循道义行动。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译文:心处于胸腔内,在此管理五官,因而叫做天然的主宰。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译文:天下只有一道,圣人同此一心。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译文:君子学习,道理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于全身,表现于举止;即使是细微的言行,也会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靠它来完善七尺身躯呢?

荀子像。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译文:什么东西会造成蒙蔽?喜好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开始会造成蒙蔽,结果也会造成蒙蔽;远处会造成蒙蔽,近处也会造成蒙蔽;学识广博会造成蒙蔽,学识浅陋也会造成蒙蔽;古代信息会造成蒙蔽,现在信息也会造成蒙蔽。但凡事物总有对立面,无不会互相造成蒙蔽,这是心思的常有弊病啊。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译文:圣人知道心思上的弊病,察见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结果,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是只追求广博、又不是只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将各种事物都排列出来,在中间确立一个标准,然后加以判别。所以众多事物的差异对立都不能互相蒙蔽以致混乱条理。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译文: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因而《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译文:现在那丢失一根针的人,整天都没找到;当他找到时,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而是睁大眼睛才发现针。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成就道德,从而使得内心澄明,圣人之心也就具备了。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译文:什么是权衡标准?说:道。所以心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

译文:心了解了道,然后就会赞成道。赞成道,然后就能遵循道来制止违背道的东西。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译文: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说: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说:虚心、专一而冷静。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

译文: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主管;发号施令而不从什么地方接受命令;自我限制,自我驱使;自我决定舍弃,自我决定接受;自我行动,自我停止。所以,嘴巴可以强迫它沉默或说话,身体可以强迫它弯屈或伸直,心不可以强迫它改变意志,它认为什么对就接受,认为什么错就拒绝。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译文:使眼睛不是正当之物就不想看,使耳朵不是正当之物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当之物就不想说,使内心不是正当之物就不想思虑。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译文:理气养心的方法是:血气刚强,用心平气和去柔化;深思过深,用平易善良来纠正;勇猛凶暴,用开导启发去帮助;行为躁轻率,用动静有法去节制;心胸狭小,用宽宏大量去开导;卑鄙、迟钝、贪图利益,用高尚的志向去激发;庸俗懒散,用良师益友去改造;怠慢、自暴自弃,用招灾惹祸去晓喻;单纯朴实、忠厚诚实,用礼法乐律去调济,用深思探索去疏通。但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简易,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没有比精一向善神妙。这就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心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译文:内心不平静,那么外界事物就看不清;我的思虑混乱,那就不能判断是非。

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译文:辩论与解说,是内心对道的认识的一种表象。内心,是道的主宰。道,是治理的永恒法则。心意符合于道,解说符合于心意,言语符合于解说;使名称正确无误并互相约定,使名称的内涵质朴直观而使人明白。

注:首发于 大心学 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荀子:君子之学是身心之学,小人之学是口耳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