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学业,北大教授也避不过的“劫”,看他如何渡?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北大这种地方很是不寻常,在里头教书当教授的人,自然也非常人,但是,当一个教授也像寻常百姓一样因为自己家孩子的学业犯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感觉一下子就回到了真实世界,这不,当一位北大教授居然也吐槽“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就一下子火了。

为什么火?明眼人都不一定知道,北大教育学院丁延庆教授,平常喜欢在网上分享一些自己的个人看法,当然有粉丝,但是远没有这么火到全网犄角旮旯的程度。那家伙,霸屏了。

说是共情,有这么一种经历的人何其多?前些天,我刚和自己朋友打完羽毛球,朋友谈起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我那时候学习,哪有这么费劲啊!小学的内容那么简单,愣是半天学不会,气得我都……”朋友气得话都没说完,可见当时肝火有多旺!

我听完之后,心里默默无语:看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自己又何尝躲过这个“劫”呢?

我们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想让他在一种轻松加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可是现实很打脸。

智商、习惯、……整个是一个综合因素,但有一点真的是可以确认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

就拿丁教授来做例子,据说6岁能背新华字典,那真是早慧,当得起神童的称号;读书时以出色的成绩考上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后考上北大高等教育科研所硕士,并成功留校;2001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

而他的妻子,同样也是北大毕业的,他们的孩子按道理不会差到哪里?

但现实有点难看,孩子的成绩不好,“离倒数第二差的距离有点大。”

我们吃瓜群众或许是不太会注意细节,只在意他的孩子是所谓的“学渣”,但是,这可能真是相对的,此“学渣”得分跟谁比?人家上的是北大附小,学生成绩如何?或许,拿到别的地方去,也是学霸之类还真说不定。

打个比方,NBA里面的饮水机球员,放到中国男篮联赛里来,个顶个是超巨。或者拿国人生气的中国男足,你还别说,那些国家队的球员在地方上哪一个不是叱咤风云的球星。

所以,丁教授之所以着急上火,真正的原因,听听,他讲自己:“6岁的时候,……”这些可都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心愿。

引发全民教育焦虑的热播剧《小舍得》里有这么一段台词:“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在于,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们毕业的哪些院校。孩子长大后,收入不如我们,职位也没有我们高,这或许是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的事实。”这代表了一个层面人的心声。

另一个层面的人,自己吃够了生活的苦,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个现实,如果涚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能读书真的是寻常人最便捷也最有效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公平。

就像丁教授在另一段视频里说的那样,大多数北大教授的孩子上不去北大,“自己的孩子95%上不了北大。”那剩下的5%的变数自然是以后小孩自身的改变。

无论是谁,都得接受一个现实: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大人不能替代小孩学习成长,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路。

但是,作为父母的责任,好像远不是一句轻飘飘的什么话就过去了。在这一路上,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范式,要么接受,要么改变,如何拿捏这中间的尺度与力道,好像自古以来都没有完美的答案。

孔子,在教育界够牛的了,但是,当他的儿子自豪地跟他说:我的儿子此你的儿子厉害。他或许,也无言以对了。

或许,丁教授的吐槽,让众多父母找到一个情绪宣泄口子:这一路,我们不孤单。

可惜,身上的担子依然千斤重,不得脱。片刻的欢愉,也难得。

小孩的学习,真的是个难题,尤其是不是那些隔壁家小孩的父母们,且行且珍惜,各自安好吧!还真找不到恰当的词安慰你那颗受伤的心。

我们再来看丁教授,每次接女儿放学后,都会将女儿带到北大办公室“单独开小灶”,效果“很明显”,整个三楼的人都能听到他们父女俩大呼小叫,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写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当然,付出是有成效的,女儿开始跟上进度,但是丁教授却发现女儿并不高兴。于是,他开始调整策略,转变策略,在接娃放学的路上,会和她聊聊生活,享受下父女互动的快乐。

正如丁教授自己坦言,“为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应该善于发现其他优势。”

其实,看他人如何渡,终究还是得自己渡。

你可能感兴趣的:(辅导孩子学业,北大教授也避不过的“劫”,看他如何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