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球教练加尔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人能不能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个人的内在比赛。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怎么感知这场比赛,对比赛的结果有很大影响。
根据这个发现,加尔韦发展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把这个方法代入到其他领域,发现也管用。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呢?
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在比赛中,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却又是高度放松的。根据这个观点写了一本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内容是讲的怎么打好网球比赛,但方法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其实不光竞技体育,就连整个世界都像一个竞技场,我们需要在这个竞技场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这样不仅会带来实际的好处,还会体验到潜能发挥淋漓尽致时,会有的高峰体验,而且最终会走向自我实现。
鲁米的诗:如果你能摆脱,与你自身的纠葛,所有天堂的精灵,都会屈尊将你服侍。如果你能猎获,你野兽般的自我,你就获得了特权,去掌握所罗门的王国。
问题,你曾在任何一种竞技比赛中,体验过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吗?
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参加过的比赛,真的乏善可陈,但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到是体验过。小时候跳皮筋儿,玩了好多年,如何跳已经变成了本能,又在跟同龄人比赛,很专注。
玩过之后,当时就觉得很开心。因为自己本身玩儿的很好,有自信,可以很放松。完成之后那种开心快乐的情绪和感受,现在都记得,却好像怎么都达不到了。
其实还有一种体验,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专注于内心情感、思绪的表达,然后修改用更精确更符合当时状态的词语来陈述。等到感觉差不多了,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
无论起点如何,都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活在当下,即意味着我不将当下的外部世界,视为敌对的,也不逃避自己内心的情绪,而是和当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既爱,或者说比爱更大,特别是正能量要大很多很多。
“我”的自恋
如果你用正确的方式击球,而且干得不错,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
但如果你只是顺其自然地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感到骄傲,也许甚至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这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一种另类的满足感。——加尔韦
他发现这一点,是因为他在教一些学员打球时,效果很好,但没多久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然后发现,根本在于,他教的打球方法不能满足学员的“自我成就感”。
他在强调“这是我的胜利”,“我”必须要有这个东西,才能满足。如果不能给我提供“自我成就感”,“我”甚至不想要。
只追求“我”的胜利
只追求“我”个人的胜利,而不追求单纯的胜利结果,在职业运动员身上是非常常见的。
案例是勒布朗詹姆斯,NBA现役球员第一人。在勇士队时,战绩优良,第一次跳槽到热火队,不久就遇到了总决赛,但表现极差。
有人说是因为他不想以球队老二的身份,帮助球队赢得总冠军,这样就是在帮韦德确立在球队中的老大位置。第二年詹姆斯在热火队老大的位置确定,韦德也做愿意做副手,球队夺冠。
NBA中这样球员很多,他们要追求“我”个人的胜利,避免“我”个人的失败,这种强烈的自我成就意识,会让他们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当情势不利时,自我成就意识强烈的人,会将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这会严重伤害球队。
警惕“自我成就感”
如果你的自我成就感太强,不断地追求“我”的胜利,避免“我”的失败,那么这份自我成就感,就会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变成自我挫败感,限制你的潜能发挥。
为什么呢?比如打篮球,一般是一个团队PK另一个团队,而打网球,也有双打,但常见的是1对1。
所以打篮球时,情势不妙,可以甩锅,让别人承接你转嫁的失败感。但网球没办法转嫁失败感,怎么办呢?
如果把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就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发挥,而如果这份挫败感是你一个人承受的,也影响你的个人发挥。
当你强烈地需要一个人承接你的失败感,做你的“背锅侠”时,你会找比你差很多的人做伴侣、做商业伙伴,还会对你的孩子发出强烈的负面期待,让你的周围聚集一些失败的人,最终使你活在失败和痛苦中。
总结
第一,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胜利结果,而是在追求“我”自己的成就,我个人的“胜利”,这就是自我成就感。
第二,自我成就感的对面是自我挫败感,也就是遇到挫折时,我们会觉得“这是‘我’的失败”,这样的自我挫败感会影响我们发挥潜能。
第三,在团队作战中,追求自我成就感的人,会试图把他的自我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这会影响整个队伍的发挥。
第四,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就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自我成就感,自我挫败感和头脑的评断,有着紧密的关系。
思考
当“自我成就感”太强烈,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时,你有什么巧办法可以避免它转化为自我挫败感吗?期待你的分享。
其实作为普通的销售员,经常会感受到自我挫败感,没有业绩——状态差——更没有业绩——状态更差,恶性循环。
办法倒是有,但称不上巧。简单说就是行动,去做,把事情做得多一点,对整体会有更多的掌控感。而且只有行动才能更大概率地让明天变更好。
人都是经历挫败中淬炼自己,而得以成长。不要接受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夸奖,因为你接受了他的夸奖,就要承担他的批评和否定。
或者像斯多葛学派一样,凡事有一个最坏预期。因为最糟已经预料、思考到了,接下来再发生什么,都不会比这个更糟,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治愈。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