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兴趣,混不久?

上周末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领导者的修炼》的讲座,主讲人是台湾著名的《商业周刊》的创始人金惟纯老师。

第一眼见到金老师,我就有种感觉:这个老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我无法用言辞表达出来。但我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金老师散发出来的能量场,还有感觉到他高质量的生命状态。这种感觉,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亲眼所见过之人身上感受过。

讲座从早到下午,进行了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到了最后阶段,是答疑环节。任何人,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上去问金老师。这个时候,我推了推我身旁的好友,她最近正处在十分“丧”的状态里,我的直觉告诉我,她把这个困惑抛出来,一定会有收获。

于是,好友走上了讲台,她面对着金老师,说:“老师,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是从事摄影的,我以前很热爱拍照,拍照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然而,我已经很久没有拍新的照片了,感觉对摄影失去了兴趣。这个真的很困扰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听完了好友的陈述,金老师停顿了一下,对着我们大家,说了一句话:“你们拍一拍坐在身旁的同学,告诉他(她)一句话——兴趣混不久。”

金老师的这个答案,着实让我感到诧异。因为朋友最近的这个困扰,也问过我很多次。我一直觉得可能是因为她不够忙碌,所以才有时间想东想西?或者是她潜意识里觉得“丧”的状态也不错?或者是说这个就是她的周期性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丧一阵子?

我之前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唯独没想过这个答案——靠兴趣,混不久。

这个对我来说,也是醍醐灌顶的一句话。因为我和朋友一样,都是靠“兴趣”来驱动自己行为的那一类人。

从小到大,我有非常之多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犹如一阵又一阵的狂风,席卷而来,又匆匆离去。

初中的时候,迷恋动漫,于是开始画起了漫画;爱听动漫歌曲,于是动了学习日语的念头。于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在拼命补课学习物理化,而我和家人吵着闹着要去学习日语,要去学习素描。记得那个时候我爸爸还因为我执意要去学日语,扇了我巴掌,我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实际上也就是在小区里逛了一圈,因为我知道我妈妈不会不管我。果不其然,在我夺门而出之后,妈妈就追出来找到了我,告诉我她会帮我想办法的。第二天,妈妈偷偷地从抽屉里拿出了3000块,让我用这些钱去报名。

于是,我终于通过“不懈地努力”达成了我学习日语的目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学习日语的“愿力”是非常强的,而背后的原因,在现在看来,就是所谓的“兴趣”。

然而这个依靠兴趣产生的动力维持了多久呢?不到一年。我真正地潜下心来学习日语的时间,大概只维持了大半年的时间。

无独有偶。除了学习日语,在我过往的生命中,发生过太多次的因为兴趣而产生的强大的愿力,然后又无疾而终的事情了。这可能也成为了我生命历程中的一道强大的“轮回”。

高二那年,学习素描,然后因为高考,又戛然而止;因为受到漫画《棋魂》的影响,开始热爱起围棋,买了一套围棋和基本关于围棋的书回来,下定决心好好研习一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三的时候,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拿着两万块钱的“巨款”报名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之后又到了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当助理咨询师,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自己的身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负面的影响,于是又起了退却之心;毕业之后,来到咨询培训行业,各种引导技术、教练技术铺面而来,在我的求知欲被极大地满足之后,我又开始对这些庞杂的技术产生了疑惑——这些技术真的有用吗?这些技术真的可以改变组织里的人吗?

对于各种技术、各种知识,我的兴趣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我总是安慰自己说:我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这些兴趣从未消失过,只是我现在没有太多精力可以放在上面。我先将它们放在一边,之后还是可以继续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就是自欺欺人。学习日语这件事,我放了10年。我以为我会再度拾起来的那些兴趣,始终再也没有被我拾起来过。

可怕的是,除了学习,在工作中我亦是如此。我从大学毕业到正式踏入社会,已经快5年的时间了。在这五年里,我换过5份工作,最长的不到2年,最短的只有10天。回想起我过往的辞职理由,不外乎有这几个因素:

1. 产生了职业倦怠,开始怀疑起这份工作的意义。

2. 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对这个组织产生不了价值,或者这个组织已经“病入膏肓”,我无能为力……

3. 做这个岗位已经不是我的职业方向了,我决定要转型。

大概就是以上这些原因吧,导致了我一份工作接着一份工作,不停地在换。现在想来,这种频繁地工作切换,和我在学习知识技能上面的三分钟热度,可能是“异曲同工”吧。都是需要依靠类似“兴趣”或者“意义”之类的东西,让我产生行动的驱力。然而所谓的兴趣或者意义,又始终在不停地改变 。于是,大多数的事情,我都没有坚持下去。

金老师的一句“兴趣,混不久”有如一阵棒喝,让我警醒过来。

我终于意识到,如果我将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归因于“对这件事有兴趣”或者“做这件事意义”,那么这将是极其可怕的。因为我不会找到一件事,会让我永远感兴趣;我也无法找到一件事,然我觉得是种有意义。事情本身在变化,而我对于“有意义”的定义也在不停地修改。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靠兴趣混不久,靠什么才能混的久呢?

金老师说:“只有靠用心啦。”

是的,靠用心。我对于“用心”的理解,是全然的投入,全然的接纳。投入什么?接纳什么?投入当下的任何事物中去,接纳所有向你迎来的事物。

回想一下,我们对刷牙洗脸这件事有兴趣吗?我们对睡觉这件事有兴趣吗?我想很少有人会说自己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吧!但奇怪的是,虽然没有兴趣,我们却能够持续地去坚持做这件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接纳了。你接纳了一个事实:我们每天必须洗脸,我们每天必须睡觉。

同样地,我们如果能够接纳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持续去做。

如果你是个朝九晚五的白领,你接纳自己每天有一堆琐碎的工作要做;如果你是一个职业讲师,你接纳自己每个月都要重复讲好多次一样的课程;如果你是一个单亲妈妈,你接纳自己必须要去独自照顾孩子这个事实……

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也许没有兴趣,也许完全排斥,但我们接纳他们,用心去做,就可以了。事情和事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不是说你放弃照顾孩子的时间,去到各种学习班上去充实自己,那才是成长,那才值得你去做。事实上,你接纳了当下,你接纳了面向你的那些事情,全然地去经历那些事情,你才真正成长了。事情本身,只是工具而已。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不是来做事的,而是来做人的。

所以,为什么说兴趣混不久?因为我们把一件事情定义为“兴趣”时,我们把它抬得太高,看的太重要了。事情和事情之间有这么大区别吗?学日语一定就比吃饭洗脸刷牙显得更高大尚?

如果我们能够把洗脸刷牙这件事都真正做到全然接纳、用心去做,实际上它给你带来的提升并不会比你花几万块去学习心理学来得少,甚至于说,这些事情才是我们生活中正在需要修炼的部分。

总之,靠兴趣,是混不久的,唯有接纳与用心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靠兴趣,混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