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一起共读《另一种选择》。第1章:重新呼吸,讲述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数十年研究人们如何应对挫折,结果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力:(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2)普遍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持久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这三个因素(简称“3P”),它会让流行曲《一切都棒极了!》变成《一切都糟透了!》。它们会让你的大脑萦绕着这样的想法:“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直到永远!”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是没有陷入3P陷阱的教师,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他们的教学效果都会更好,学生的成绩也更优异。大学游泳队的选手如果不受3P因素的干扰,那么他们的心态更稳定,成绩也会持续提高。对于业绩不佳的保险销售员来说,当他们不再自我否定,并积极鼓励自己时,不但销售额往往会提高两倍以上,而且从事保险业的年头也要比其他同事长两倍。
二是那个被性侵的女孩,她自责,认为让同事搭车是她的错。作者引导她停止个人化的自我认知,告诉她被攻击并不是她的错——被强暴从来不是受害者的错,而载同事回家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作者强调,并非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因我们引起。接着,作者提起了另外两个因素:普遍的消极情绪和持久的影响力,只有能够打破这个模式的受害者,才不易患抑郁症和受创伤后压力的困扰。几星期后,女孩打电话告诉作者,在她的配合下,强奸者已被起诉。她说自己每天都会思考3P因素,作者的建议让她感觉好多了。
三是作者也曾落入3P陷阱,首先是从个人化的内疚开始的。戴夫去世后,她迅速陷入了自责。尽管尸检证实了戴夫死于因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但作者仍能找到其他理由责备自己。在3P陷阱中,对于她来说最难的部分是悲伤的持久影响力。数月以来,无论她做什么,她都会感觉到痛苦无处不在。她也为此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但是她却依然悲伤。接着她又在例行体检时发现乳房X光片上有个可疑的点,这个消息让悲伤变成了恐惧, 接下来的17个小时难熬至极,作者睡不着、吃不下,甚至不能连贯地交谈。她只是呆呆地看着时钟,等待下午1点的就医预约。终于,超声波检查显示是假阳性。顿时,激动之情溢满全身,她战栗着,如同过去4个月经历的那些悲伤令她战栗一样。忽然之间,她感恩健康,感恩生命前所未有的美好。
我也受过3P因素的干扰,去年意外怀孕,然后又自然流产了,我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然后就变得悲观消极。后来通过医生的解释,说这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慢慢的我就发现这并不完全是我自己的错,其中也存在很多客观的原因。
其实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失去事业、爱情或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时,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作者想让我们明白,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第2章:房间里的大象,刚看到这个标题我在想,为什么大象会在房间里?英语“房间里的大象”指所有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亚当认为,一些人其实愿意交流,但他们不知该从何谈起。当朋友问作者“你怎么样”时,作者认为这是程式化的问候,而非真切的关怀,她只想大叫着回应:“我的丈夫刚去世,你觉得我会怎么样?”她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失去戴夫带来的孤独因日常琐事渐渐加深,她的感觉越来越糟。她就像一只背负着,填满负面情绪的大象,无法确定是否有人感受得到。她知道大家已经尽力了,即便有人什么都不说,那也是在避免给她带来更多的痛苦,而那些说错话的人则是要试着来安慰她。
后来,她在脸书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在帖子中描述了自己的情绪,帖子立刻产生了回响。朋友、邻居、同事开始谈论“大象”的存在,邮件也纷至沓来:“我知道你有多难,我一直惦记着你和你的孩子们。”许多时候,作者的确想逃避真实的谈话,比如在孩子面前、在会议开始之前。很多人对作者说:“你想谈的时候,就来找我,我都在这里。现在、以后,甚至是午夜,无论何时,只要能帮到你,我做什么都行。”这些话让作者很感动,她不必再去考虑他们是否愿意和她交谈,她只需敞开自己,看看他们是否接受,就是最好的方式。
“面对悲剧时,你会发现自己身边没有人了,你被陈词滥调包围着。所以,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取代‘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这样的说辞呢?”作家蒂姆•劳伦斯问道。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说: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直到我们真正地相互理解了,大象才会消失。如果没有他人的理解,处于悲伤之中的人就会封闭自己,本可以进行安慰的朋友又会让彼此间产生隔阂。因此,双方都向前一步,怀有同理心,坦诚地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你不能期望大象自动离开,但是你可以说:“我看见了,我看到你在受苦,我真的在意你。”
通过这两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经历过什么,大胆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象”消失。我曾找冯尘老师谈论 “大象”的存在,因为有过自然流产,所以我害怕怀孕,整天担心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生孩子都快成为我的心结了,冯尘老师跟我讲了她的经历,同时她表明,她能感受到我的痛苦。她说的话,让我感同身受,让我产生了共鸣。她说:“别光想着自己,你要想着,你失去的那个孩子在等着回来,你不坚强,他就找不到路。”这句话真的是扎到我心里去了,我释然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上天既然要安排我历此劫,那就勇敢接受,最差也不过是如此,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差的了。加油,你可以的,我对自己说。
金句:
1、每当自己感到悲伤或焦虑时,常常是这些情绪衍生出来的感觉更让人不安。感觉沮丧的时候,我为沮丧而沮丧;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为焦虑而焦虑。
2、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失去事业、爱情或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
3、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时,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
4、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6、马克西恩说,“人们对待种族受害者就像对待丧亲的人一样,沉默得可怕。身处悲痛时,你应清楚两件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疯狂,以及你可以提供支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对他们来说就是对事实的全然否定。”
7、真正理解彼此痛苦的人,都是有相同经历的人”
8、安娜•昆德伦用更诗意化的方式表明了同样的立场:“悲伤,对世人轻语,却内在喧哗。悲伤不可言说,甚至超越性、超越信念,超越终极的死亡。人们视而不见,悲伤只在葬礼上昙花一现。”
9、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公开谈论自己的不幸,每个人都有选择在何时、在何地表达情感的权利。
10、对所经历的悲剧事件敞开心扉,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水平。跟朋友或家人聊聊,能帮助悲伤者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感到被理解、被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