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闯祸怎么办?这位德国妈妈的做法绝了

“嘘,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这是在德国超市发生的一幕。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换做是在中国,中国家长遇到孩子这种情况怎么办?孩子在超市哭闹要买想吃的零食,买想要的玩具。中国家长最后肯定是舍不得亏待自己的孩子,然后默默地把东西放进购物筐,然后孩子开心了,家长安静了!

从此之后,孩子就会以为只要自己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所以中国父母以后需要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哭闹,越来越多的无理需求!

德国家长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

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都很少出现家长责骂或者孩子哭喊的现象,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孩子哭闹,这对很多家长而言是件很头疼的事情。不少中国父母采取的办法是大声喝止,有的家长则听之任之,假装听不到、看不见,甚至把耳朵塞上。溺爱孩子的父母会走过去说:“亲爱的宝贝,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呢?你需要什么,我帮你去买。”

然而,上述做法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喝止孩子的哭闹,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不容低估;对孩子的哭闹不管不顾,孩子的反应是更加使劲地大声喊叫;而采取顺从的做法,孩子从此知道:“我想要什么,可以通过喊叫来得到。”

在德国人看来,还可以有更好的办法。首先应该告诉孩子:“喊叫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这是你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其次要告诉孩子:“哭喊需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喊叫。比如一个人在外面,陌生人把你拉走的时候,你需要喊叫,但在正常情况下,尤其是面对父母,喊叫是不合适的。你想要什么,只要问我就好了,不用大喊大叫。”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喊叫的意义,也知道在哪种情况下不应该喊叫。于是,孩子就会学习到有用的行为,他会知道,要把行为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有意义。通过这种行为选择,他有意识地构建了新的行为模式。孩子长大后,他就会成长为一个能选择多种行为方式的人,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什么行为适合于什么样的环境。

其实,德国的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战后流行强制性的教育,家长管教非常严格,对孩子设立了很多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可以,这是非常强权的教育方式,其结果是孩子长大后意识里全是“必须、压迫、条例、规则、不允许”这样的词汇。他们大都缺少自我价值感,很多事情不敢去做,行为模式僵化。

但物极必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突然反过来:孩子做的都是对的,没有不对的行为和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家长。于是形成了反强权的教育,结果是孩子长大后没有规则、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的凝聚力大为下降。

经过战后至今的反思,德国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用新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行为选择,让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不同的行为,通过平等理性的沟通来改变孩子

德国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国家长是可以好好学习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爱学的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逆反闯祸怎么办?这位德国妈妈的做法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