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2

隔离日记2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有感(一)


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追求卓越的积极心理学派的阿德勒,还有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儿。他的心理学理论叫做存在行为主义(意义疗法)。也就是寻求自己人生的意义,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这本著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弗兰克儿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所经历的一切磨难;第二部分是其理论部分(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阐述。两部分相辅相成,作者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印证自己的学术理论。那么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到底是什么呢?弗兰克儿认为: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即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也就是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面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无论是挫折和苦难,还是成功与喜悦,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意义。哪怕是面对最最恶劣的情况,你永远是拥有选择的权力,是你的内心赋予了外界人与事的意义。如果当遇到挫折时,你的内心产生了悲伤与绝望,这其实是你赋予了他人或事情伤害你的权力;而当你能发自内心的力量,去勇敢的面对,接纳当下的逆境,不顾一切忘我的去追寻自己设定的目标。此时你就会产生无穷尽积极的力量,或许这也暗合了美国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人生最佳的心理状态——心流。

简单地说,就是事情的好与坏,其实真正的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你的心态决定了状态。

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日子,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人间地狱,是世间最最最恶劣的情形,没有之一。所以突然间想起前两天自己写的那篇隔离日记1,真的好可笑哈!一点点挫折,就让自己深深地陷入到焦虑、郁闷和自我否定中。如果我穿越到弗兰克儿的那个时代,拥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在那样的环境下,肯定是立马放弃的,悲观绝望的弃市。是我放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弗兰克儿却奇迹般地过了下来,并非是他为人处世厉害,能够哄骗看守给他生存机会;也不是命运格外的青睐,当然是有运气的成分,让他好几次逃过一劫。

他真正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就是他自己心理学术的精髓,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工作,首先他要把自己的心理学论文保存下来,哪怕手稿第一天就被看守毁掉,但是只要他能活下去,就能重新写出来。其次,他对妻子的真爱,还有对父母的牵挂,这是他在最痛苦的边缘时,内心产生力量的源泉。最后由上述这两点支撑着他的心理思想,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

这里简单地说几个,作者在集中营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首先,作为心理学家,他把自己在集中营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就是得知自己会被送到奥斯维辛时,内心产生恐惧,也是一个人面对死亡时惊慌与恐惧。这个阶段的顶点是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也就任人宰割。

第二阶段,显露的症状是冷漠麻木。这其实是内心形成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作为囚犯的他,对于身边的所见所闻已经习以为常了。哪怕同伴在自己身边倒下,自己也会无动于衷,甚至继续喝着自己的那份热汤。更有甚者看到倒下同伴的鞋子不错,就会不顾他是否尚有一口气息,强行扒掉他的鞋子。此时的顶点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暴力、欺诈、出卖等等,在人性中最卑劣阴暗的东西,都会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活下去。

第三阶段,释放。也就是恢复自由后的,囚犯心理。显现的症状是情绪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也就是当他们走出集中营之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开心或是喜悦。而是继续保持那种冷漠的状态。看到路边的花草,美丽的飞鸟,都没唤起他们内心的喜悦。弗兰克尔认为,此刻的他和他的狱友被关押折磨了很久很久,已经丧失了快乐的情绪,需要通过慢慢的培养,才能一点点的恢复。此阶段的顶点就是,愤怒情绪会长时间的存在,甚至进行无差别攻击,以宣泄自己内在的压抑与痛苦。

这种状态类似于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负面的环境中,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宿命,那么当某天真的有改变的那一刻时,他也会退缩不前,主动放弃眼前的机会。用回避或者抱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作为,因为自己早已放弃改变的动力。

第一个小经历,刮脸(精神)。当弗兰克儿刚刚到达集中营后,就立马面临着生死的抉择。下车的人被人为的分为左右两排,老人妇女孩子这类弱势群体列为一组,立刻送到那间恐怖、特殊的浴室。剩下的人,被看守认定为还有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劳动力进行工作(主要是挖铁道铺铁轨)。所幸弗兰克儿被分在了第二组,前往囚室。而这种所谓的分组会一直伴随着他,一旦看守发现他变得虚弱、重病,甚至只是单纯的看不顺眼,就会认定他没有了使用价值,他随时会被分到死亡之组。

所以当他刚刚踏进囚室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前辈告诫他们,找一块锋利的东西,坚持自己每天刮脸修面。走路时要挺直腰板,干活时要勤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看上去更精神一些,在分组时候继续留在工作组。

所以,保持自己容貌和身体的整洁、干净,还有精神饱满,真的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给他人第一印象的最基本展现。这不仅仅是礼貌与修养,在奥斯维辛是可以决定命运的。

第二个经历,香烟(希望)。当弗兰克儿开始集中营的劳作时,他们是有所谓的“收入”,也就是不定期的发放可以换取6支香烟的“奖励券”。但这绝不是给他们自己享受的,而是可以用来贿赂牢头、看守,甚至是打饭菜的人。比如,用香烟换取轻松的工作岗位,或者用一支香烟可以多换一块面包,哪怕是舀汤的时候多给一些桶底的豌豆。

所以每当弗兰克儿看到身边的同伴开始自己享用香烟的时候,他就明白此人已经自我放弃了。一般他们会拒绝出工,就一动不动的躺着,任谁去劝说,都会无动于衷。然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一了百了。

有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也是弗兰克尔的狱友。有一天神秘的跟弗兰克尔说:“这一切都会在3月30日结束,我听到了神的声音,是这个声音告诉我的。”(说这段话的时间是1945年初的2月)。

结果在3月29日那天,这位作曲家突然开始发烧,第二天也就是30日,就离世了。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伤寒症。似乎事实也验证了他所说的神预言,一切都结束了。但真正的原因,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30日会结束这糟糕的一切生活。当现实打破了他全部的希望时,他的身体和意志迅速的衰弱消失,最终导致死亡。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其实我们都知道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战败。如果那位作曲家能够再撑一下的话,就能真在地等到结束的那一刻。

这真的不是所谓的玄说,或者说是巧合。作为心理学家的弗兰克儿,观察到一个心理现象,“圣诞节死亡现象”。即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

他认为这不是劳动强度过大,也不是疾病的骤增。而是由于很多犯人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当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情绪变得沮丧悲观。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现代医学,也已经证实了免疫力和情绪是有关联的。

第三个经历,价值(自身价值与创造自身价值)。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那段时间里,也不是一直在被迫害,被暴力的看守肆意的虐待,做着超负荷的苦力工作。首先,他遇到了善良的看守,而且还是一位小头目。他与这位看守的友谊,并非是用香烟或是谄媚而得来的,而是弗兰克尔用自己专业的心理分析,帮助这位看守解决了内心的困惑和婚姻的矛盾。导致他获得了看守的优待,比如被推荐去医务室(这要比铺铁轨轻松很多),或者在这位看守舀汤的时候,弗兰克尔能够得到更多的豌豆,甚至是多拿到一块面包。

这就是自身的价值,换来的生存希望。其实无论在哪个正常的社会里,你的价值越高,能力越大,收获的回报也就越多。靠着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人,永远会受到众人的尊敬。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养成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去做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顺便说一下哈,弗兰克尔为了活下去也有斜肩谄媚事权贵的时候。在另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头目上台朗诵自创的狗屁不通的诗歌时,他拼命的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发笑,然后又使劲的鼓掌,为了吸引台上那位的注意。最终还是有点效果滴,至少挨打的几率少了一些。

弗兰克儿也曾经有过放弃自己的念头。那他又是怎么度过的呢?创造自身价值(目标)。之前曾经说过,在刚刚进入集中营时,弗兰克尔的论文就被毁掉,但是他并没有绝望和沉沦。而是利用自己在医务室的机会,收集纸或者卡片。然后一点点回忆自己的论文要点,并且记录下来。

有一次,弗兰克尔的鞋子破了,走了很长时间的路,脚和膝盖都肿的厉害,同时身体又是饥寒交迫。他的大脑产生了厌烦与放弃的念头。他为了避免自己身陷这样的负面状态,开始想象着自己站在高大的讲台上面,教室里晒满了阳光,被无数同学的眼睛注视着,在讲解自己的心理学理论。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在做白日梦啊!真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嘛!我也整天做着白日梦,还是感觉自己很颓废啊!刚刚说了,弗兰克尔一直在想尽办法的恢复自己的论文,所以他的联想是有现实作为支撑的。或者说他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剩下的交给命运。也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所以当你面临困境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样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投入,无论是投入外在的时间还是付出内在的专注力。而这种状态也会让你自发的产生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命运的磨难。

再重申一下,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这里的工作不能狭隘的认为就是你现在所从事的职业,而是指你发自内心热爱做的事情。同样爱人也不是有血亲或者夫妻关系,而是你内心愿意无条件把自己的爱给予对方。

就是这两者,工作与爱,就能唤起你内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去面对当下的困境,去接纳环境带来的痛苦,不放弃不抛弃,最终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第四个经历,选择(你永远是自由的)。这里的选择,是指在我们每个人一直都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这才是我们人生自由的真谛。而不是说我想干嘛就要干嘛,想吃啥就要吃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这只是寄予外界的反馈,让你产生愉悦的情绪罢了,并非是你发自内心的选择。尤其是在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之后,你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接纳选择所产生的任何结果。

所以,弗兰克儿提出的“生命的意义”,一定是需要经历一些重大的磨难和挫折之后,依然是你内心坚定不移一直追求的东西。也可以说就是这样神圣的东西,指引着你做出内心自由的选择。哪怕现在的社会和平,不会再有如奥斯维辛那地狱般的地方,但是抉择依然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是坚守自己内心的自由,还是沦为环境的玩物,抛弃内在的尊严和自由,这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

由此可见,其实磨难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通过你自己的选择,决定了磨难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你内心对这个世界不满,那么哪怕你每天锦衣玉食豪宅香车,但这个天地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监牢。反之,你内心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意义,哪怕是在地狱般的地方也无法剥夺你内心自由选择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就好比现在的我被隔离在公司,困囿于一间斗室里,不得外出,甚至都见不到阳光。但我的内心依然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心情低落,或许这就是要步入自我放弃的心理黑洞。

但是突然间想起了情绪日记这个心理疗愈的法宝。然后就用手机打开了尘封已久的APP,点开自己的账号,看到自己之前写得80余篇,近30万字的旧作,内心突然被写作这件事给熊熊点燃了。没笔没纸,那就在手机记事本上写,然后粘贴复制;没有纸质版书籍查找资料,那就下载电子版的。

当你内心自由自主的选择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指引着你去行动,克服一切困难,同时还把你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积极向上的。

这里再多说几句,之前写过王阳明的《心学》,感觉和弗兰克儿的生命意义,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要经历过大的磨难,王阳明被大太监刘瑾追杀,被贬贵州龙阳驿。也是在经历了生死磨难之后,悟出“致良知”的人生终极奥义。而致良知的精髓就是,尊崇自己的内心,良知本来就在你的心里。(心即理,心外无物)

所以,弗兰克儿本人在这段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幽默感。他和另一个曾经也是医生的同伴约定,两个人每天说一个笑话,保持彼此活下去的勇气。比如,他们在干活的时候,突然间说一句:动起来,动起来!这代表着看守过来了,要加紧干活,至少是表现出卖力干活的样子,要不然就会挨揍。所以弗兰克尔就对另一个医生,开玩笑说:将来你回到医院,在做腹腔手术时,如果听到’动起来’,那是你们科室的主任来查房了哈!

第五个小经历,解放。当奥斯维辛被盟军解放之后,当弗兰克儿和狱友外出时发现,那些凶神恶煞的看守突然变了一副嘴脸,冲着他们微笑,甚至主动发香烟给他们。弗兰克儿居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他问自己的狱友:“我们真的自由了吗?”回答:“不敢相信。” “你高兴吗?”回答:“说实话,不”。

此时的他们已经丧失了产生快乐的情绪。反而表现出一些反常的报复性行为。比如,不停的吃东西,不停的与人说话。

作为心理学家的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当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就像他们突然从高度紧张的集中营得到解放,也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

尤其是自律性差的人,特别是在道德自律方面。他们会把自己遭受的苦难,用暴力的行为宣泄出来。比如,随意的损坏物品,甚至故意冒犯攻击他人。

另外,还有两大心理问题会影响到这群被命运折磨的人们。一是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二是理想情景的幻灭。比如,发现周围的人并没有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抱以多大的同情和接纳。也就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被他们关注和安慰,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这其实是我们心理最基本的需求,被他人看见,被接纳与理解。当这个需求未必满足,又没有化解之前集中营造成的心理问题,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心理状态。

又比如发现自己的家人都已经不在了,之前在集中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爱与信念(对家人的期盼)都不存在了。还包括长时间的监禁与折磨,让自己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导致内心负面状态的再次出现。这种状态甚至会比在集中营里的伤害更加的严重。因为他此时的心理变化不是外界的迫害造成的,而是内在极度的自我否定。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被假释后却无法融入正常社会的老年囚犯,最终选择了自杀。他就是发觉释放后,真实的自由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还不如他在监狱里活得有自身价值,导致他生存的希望破灭。



好了,第一部分写到这里。明天开始第二部分理论的RIA拆书法的分析写作。

2022.3.26傍晚时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隔离日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