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习‖欧阳修《秋声赋》


有诗说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季到来时,往往伴随着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衰败景象,再加上个人的不好的遭遇,所以经常会主观地给秋天贴上“悲”的标签。因此,古往今来,尽管不乏有人说“秋日胜春朝”,但是更多的还是“悲秋”,例如今天要分享的这篇文章——欧阳修的《秋声赋》。文章篇幅不长,但议论、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在《古文观止·卷十》中也有收录,我们知道,“赋”是一种文体,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给“秋声”写赋呢?

话说一天夜里,作者正在读书,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声音,让自己觉得有些悚然,怎样的声音呢?

文中写道: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看吧,有文化、心思细腻且观察仔细的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高水平,不像一般人可能只会说:哎呀,吓死我了,这是什么声音啊?

在作者的细致描写下,这种声音富有变化,又很吓人,于是让书童去看看,而后书童告知这声音来自树林间。

风本无情,而人有情,于是作者停止了夜读,听着秋声陷入了思考,然后感慨一番。

作者这样形容秋天: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这段描述很精彩!前面运用排比句式,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阐述秋天景色的总体特点,结合文字闭上眼睛想想,似乎也可以联想到秋天天高云淡、凄凉惨淡、冷落苍凉的画面。

秋天既然是这样子的,自然它的声音在弱时低沉凄切,而在强时呼啸激扬。这样一股肃杀之气可以枯草,可以落叶,可以凋花。

接下来的一段,作者说到,秋天是刑罚之官,在时令上属于“阴”,以“肃杀”为本心,而在声律上属于商声,“商”即“伤”,对应着肃杀、颓败。

不过,秋天多“悲伤”,主要还是因为人,如作者所说: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因为有百种忧愁使内心煎熬,因为有太多的琐碎事情使身心俱疲,从而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常常会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这怨不得秋声!

文中有一句话说得也很好: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大概意思是说芸芸众生经常会苦恼于所面对的难题、困扰和欲望,如此一来,劳心费神,会老得很快。太有感触了,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汲汲营营,为了碎银几两,为了功名利禄,煞费苦心!

文章最后一段说到,书童没有应答作者的议论和感慨,而是早已经倒头睡去,只听得见四周虫声唧唧,像是在附和作者的叹息。

这个结尾不过一两行字,但是很有意思。首先是面对这样的秋声,书童没有什么过多的烦恼,没有想那么多,这与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别想太多,自然睡得香”,的确,我们还是不要想太多为好,保证睡眠质量,保证心态平和。其次是虫声唧唧,烘托出夜的静,也反映出作者的无限的哀叹。

作者为什么这么哀叹呢?这跟他的生平遭遇有关。年过半百,仍是宦海沉浮,政治改革困难重重,难以拨云见日。人生不易,败意事多,自然免不了感叹一下。写秋声,无非是借秋声来抒情罢了!

春意盎然人欢喜,秋风萧瑟人悲戚,其实都在“人”,每个人的不同遭遇,以及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情感体验不同的最大原因,而自然界中的事物、景色变化只不过是一剂催化剂罢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地使自己心态平和,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学习‖欧阳修《秋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