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涨价、食品安全等问题屡屡登上热搜的海底捞,又一次走到了舆论的风暴眼中。根据中新经纬的报道,今年5月,张勇创始团队通过减持套现15.6亿港元,而3个月前,海底捞刚从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救急。
一边从银行贷款扩张门店,另一方面通过套现实现家族财产的保全。这样的对冲操作,等于是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了银行系统中,与此同时,门店扩张造成的管理失控,又导致了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可以说,海底捞,正在走向一个不那么良性的循环,而这个循环,正在一点点地蚕食着张勇从创业初期就建立起来的品牌口碑。
海底捞,到底怎么了?
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必然是一顿火锅。
不过,中餐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标准化。全世界的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做成一个味道,不管你觉得好吃还是难吃。而中餐,能做大做强,最终成为连锁的却寥寥无几。要说海底捞坐头把交椅,大概没有人会反对。
但最近一段时间的海底捞,却一直没能登上正面新闻的头版,反而频繁陷入舆论漩涡。
7月30日晚,海底捞杭州富春新天地店被曝登上杭州市市监局“抽检黑榜”,原因系店内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产品被检出大肠菌落,抽检时间为4月29日。而仅仅在不到20天之前,海底捞还正在经历“乌鸡卷塑料片”的风波。
7月,海底捞迎来“两连跪”。但这其实只是近期这家明星公司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仅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已发布四次食品管理公告,2020年6月的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显示有16起违规,包括食品过期、未按要求储存、库房厨房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究竟是什么让海底捞这个“中餐界之光”在2020年频频陷入争议呢?从另一组数据,我们可能会看到端倪。
据媒体报道,2018年,海底捞新开业餐厅为200家,2019年为308家。作为一家高客单价的连锁餐厅来说,这样的开店速度已经称得上惊人了。但到了2020年,疫情给了整个餐饮业以重击,海底捞的开店速度依然不减。据上游新闻报道称,据2020年3月末,海底捞公布的全年开店计划显示,在2019年末全国768家店面的基础上,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开门店超90家,全年门店数量有望达到1000家。
在行情萧条的时候,开店成本势必会更低,当疫情结束后,海底捞的营收肯定会大幅增加。海底捞的算盘不可谓不精明,然而,硬币永远不止一面。把火锅店开成了瑞幸咖啡,供应链、食品安全的管控难度必然会大幅增加。所以我们看到,海底捞的口碑开始崩了。
如果说,逆势开店还属于企业自身选择的话,海底捞最令人错愕的是,其一手贷款拓门店,一手套现保平安。
今年5月7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SP NP Ltd.及LHY NP Ltd.拟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配售4700万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89%,两位股东分别套现价值约7.8亿港元。该配售计划将于2020年5月11日上午9时完成。用通俗的话来说,张勇带领着他的团队减持海底捞股份,获得了15.6亿港元的收益。而就在张勇团队套现前3个月,海底捞刚从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一片萧条,需要资金补血的企业多到数不过来,但海底捞却获得了资金支持,支撑了其门店的扩张和日常经营的资金。
这样的操作,或许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经历有关系,穷怕了,有点儿风吹草动,赶紧先落袋为安。
四次创业,终成火锅之王
在创办海底捞之前,张勇创业失败了三次。
张勇是四川简阳人,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读了技校学了一门手艺。毕业后,他进入了四川国营拖拉机厂,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
但在工厂的日子无聊工资又低,张勇看到同院的阿婆仅靠卖烧鹅就成了万元户,每月仅拿90元工资的张勇就动了创业的念头。
当时博彩业十分红火,人人都希望可以一夜暴富,于是张勇就借了5000块去买一台博彩机。但没想到在路上他被一个骗子忽悠用全部的钱买了一块假劳力士,还没等开始做事,就一切付之东流。
接着他又看准倒卖汽油,希望可以大赚一笔。然而当他也举着“收油”的板子在路口等,结果等了三天非但一滴油都没收到,反倒被十多个司机啐了一脸吐沫。
接连两次创业失败之后,张勇又决定涉足餐饮业。
作为四川人,张勇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卖起了一毛一串的麻辣烫,这一次真的挣到了一万多元。但由于和隔壁理发店的小妹谈了场恋爱,钱没剩下,婚也没结成,变成人财两空。
连续三次创业失败,张勇有点认命,甚至归咎于是自己学历不好。他开始不再想做生意这事,而是准备踏踏实实上班,结婚生子,安稳过一辈子。
正好他的同学施永宏也想干点什么,于是张勇、舒萍、施永宏和他的女友,四个人凑了8000元,租了一家店面,里面支起四张火锅桌。
1994年,海底捞的第一家店正式在四川简阳开张。
这一次,张勇决定要在前面三次基础上吸取教训,以前都是想走“捷径”,想赚快钱,又不想付出努力,而这一次要做好一定要肯吃苦。
为什么火锅店名叫海底捞?这其实和四川人打麻将的休闲习惯有关系,他们最后一张和牌就叫海底捞。
那时候毫无经验的张勇虽然没有独一无二的火锅配方,却另辟蹊径从服务入手,结果火锅店生意居然还不错,慢慢就名声大噪,有了回头客。
张勇见这个方法可行,开始把服务做到极致,为了留住客人,他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只要他能做到,都会一一满足。
客人用餐的时候,他就站在一边,方便随时可以服务;如果有客人说自己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倘若客人夸他们家的酱料好吃,他就非常大方地送对方几罐……
因为服务好,上菜快,客人们都愿意来吃,即便他们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顾客也愿意给予指正,就这样做了几年,海底捞在简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别人都是通过美味的配方留住客人,海底捞却是通过极致的服务笼络了客人的心。
都说配方难以模仿,谁能想到海底捞的服务也难以复制。
海底捞渐渐做大后,张勇便有了把店扩张的想法。
恰好西安有人愿意和他们合作,于是海底捞在外地的第一家店便开在了西安。
1999年,海底捞第一家外地分店在西安开业。
但店开了之后,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且没几个月就把他们之前辛苦积攒下来的老本赔个精光。
在危急关头,张勇要求合作人撤资,开始独立经营,并把自己的得力助手杨小丽派过去全权负责,按照海底捞和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来经营。
结果不到两个月时间,西安海底捞店居然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从此,张勇更加把服务奉为海底捞的金字招牌,海底捞内部有一句话:什么是好的服务?就是让顾客满意。什么是更好的服务?就是让顾客感动。
并且凭借在西安成功开店的经验,海底捞迅速在全国扩张,到2009年,海底捞已经拥有连锁店36家,营业收入达到6亿元。
为了让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张勇开始琢磨上市的事情。
上市即巅峰的典范?
然而各个投资机构在看到海底捞的股权结构之后都直摇头,因为海底捞的股权结构是四个创始人各占25%的,这看似平衡,但对于企业决策和未来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可海底捞已经做到了一定的规模,想要重新划分股权谈何容易。无数的大公司就曾因为股权纷争而导致兄弟反目、内斗不断。
在这紧要关头,张勇找到了施永宏,对他说:“兄弟,干脆你别干了,回家当股东就行了,你们夫妇50%的股权转18%给我。”
并且这18%的股权还是以海底捞最早成立的时候原始出资额收购的。这看似不公平的欺负人的买卖,结果施永宏居然同意了。意味着张勇用不到1500块的价格就购买了施永宏手上近百亿的股权,成为了海底捞最大的股东。
施永宏也成了史上最佛系的创业者。当然,施永宏也并不是真的亏,后来他做起了火锅底料,成立了颐海国际集团,海底捞不仅把品牌免费给他用,还充当起其最大的客户,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开盘即大涨超10%,张勇一下子成了身价600亿的海底捞创始人。海底捞发行时定价为17.8港元,一通证券行政总裁宓光辉表示,这个价格一度成为香港史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第二年,被阿里巴巴新股发行价176港元每股超越。
2018年,海底捞全球门店共466家,该集团于年内收入为169.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拥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60.2%。每股基本盈利为330元。
不过,海底捞的日子其实已经变得越来越难过了。今年7月6日,海底捞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盈利警告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集团预期该期间收入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约20%,且相较2019年同期录得约人民币9.11亿元的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公司预期上半年亏损。
门店越来越多,在对服务失去了新鲜感之后,海底捞味道的短板就越来越明显了。
可在19年天猫年货节上,一家重庆火锅店在一个月内,卖出了10多万份底料,被称为“最正宗的味道”,而海底捞的底料销量却表现一般。
从年报可以看出,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首降。2019年,海底捞整体的翻台率为4.8次/天,一线城市由5.1次/天下滑至4.7次/天,二线城市由5.3次/天下滑至4.9次/天。
最近几年,火锅行业崛起的黑马可谓是越来越多。
贤合庄因为有陈赫明星效应加持,亲民的价格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与陈赫等明星碰面的机会,短时间内就开了很多家分店。
巴奴毛肚火锅用品质取悦消费者,提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龙坎装修很有特色,结合了现代与复古的装潢,同时锅底香气十足,也吸引很多吃货打卡。虽然地沟油的事情让小龙坎很尴尬,但其扩张速度依然不慢。
在这样的境遇下,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不明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功的中餐连锁公司本就不多,能做成明星企业的更少。所以我们还是希望,飞速扩张不会成为海底捞就此沉落的转折点。除了服务和公关之外,海底捞还能更好吃一点,吃起来也能更安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