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课堂收获—凡事要有自己的思考

4月25日晚上,“战略营销管理”课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才知道他又给选修课同学安排了一场考试。庆幸自己去年必修课被虐之后没有再上他的选修课,否则我也要经历“紧盯电脑屏幕、键盘和鼠标皆忙碌地经历着颇感紧张、焦虑的考试”。同时又有点后悔,选修课怕辛苦,主动与他擦肩而过,意味着错失学习生涯中精彩的一笔,毕竟他可是复旦营销课程的一块招牌,MBA课程项目的宣讲会常邀他做主题分享,给我们上课也俘获了一大批死心塌地的“粉丝”,自制的应援品、周边产品也让同学们在辛苦学习之余有一番自娱自乐。

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正遇上疫情,原本3月开始的课程被延迟至7月,并且从线下课改为了网课,毫无意外遭到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对。没想到老师的毒舌风格给了电脑另一端的我们当头棒喝,网课不打折扣,让我们在紧张密集、快节奏的几天课程里,冷静思考、熬夜看题,不敢松懈一刻,原本抵触的情绪第一天就被老师治服帖了,恢复了秩序。

“哦?这就是港大、复旦的水平吗?这就是未来精英的答案吗?”是老师对于我们疏于思考、偷懒用行业经验来回答问题的质疑。“你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吧?”是老师对我们研究商业案例只做重述不做分析的“嘲笑”。老师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把原本自觉经验丰富的我们,怼得哑口无言,也让我们反省许多。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已经成功的经验,抑或是一厢情愿的营销方案,他要的从来都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课程结束时我们有诸多不舍,老师通过屏幕与我们挥别,有同学公放了一首《难忘今宵》,让告别煽情part变成了欢乐春晚。

其实毒舌的老师在课外毫无距离感,班级聚会时邀请他加入,他会和我们坐一起喝酒聊天,被拉去跳just dance,尽管四肢不协调。同学们围在他身边七嘴八舌,恨不得拉着他聊个通宵。他有好奇心,又很善良,问到同学去支教的际遇,说起自己大学时期遇到的贫困生,每天只吃两顿饭只因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迎着晨曦出门去学校,走在田埂上,经过已经收割过的地瓜田,捡一些剩下的放进口袋,又在小溪里洗净,继续赶往学校,路上饿了就吃两口地瓜当作早午餐。现如今贫困区的学生很多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帮扶,避免了挨饿受冻,但老师的匮乏、过早的辍学外出打工,依然是很多地区教育的现状。

从去年7月初遇,10月重逢,到今年3月线下选修课,同学们像追星女孩儿终于回学校上了一次他的课。老师也在课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里一群同学将他7月网课的一页板书印在了卫衣上,穿去教室与他合影,卫衣颜色是他最喜欢的绿色。与此同时,我和另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老师办公室对面的同事、同时也是他的好基友,另一位老师的课程。在课上看着这位同事将老师的黑历史照片比如拄着拐杖上课、葛优瘫在候机厅,放在课件里,课上也总提及两人讨论的观点和结论。

和老师这么三不五时就能有交集,绝对是我在复旦看到存在感最高的老师了,也完全实践了他给我们上课的那些理论,对他印象深刻。

无意冒犯其他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MBA课堂收获—凡事要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