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四:态度和行为

四、态度和行为

(一)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

2.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3. 态度和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影响。以下几种情况,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投票)紧密相关;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1.行为常会影响态度。

2.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

3.角色扮演:当扮演一个角色时,我们会很快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一个狱卒通常是残忍的。

    4.语言:人们说出违心的话后,自己也会慢慢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重复越多会越相信。

5.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如果想要被人帮你一个大忙,那么就先让他帮一个小忙。如果邀请人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守约;如果先让他们答应参加,再让他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大部分人会守约。

6.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攻击者会贬损受害者,以此为其行为进行正当的辩护。比如奴役别人的人,会说被奴役者天生就该被压迫。

7.积极行为:对A的积极行为会增强A对他人的好感。例如一个人对你印象恶劣,那么你先恳求他借给你一本书,之后你极力表示感谢并说对方帮你了一个大忙,那么他对你的看法会大大改观。

8.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社会意识

政治和社会运动可能会导致旨在大规模态度改变的立法行为。在美国最高法院195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学校事件中,如果我们将道德行为立法,那么我们就能在目前的情况下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嗨!希特勒”使集会的公众的行为和信念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矛盾让人深感不适。由于禁止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他们试图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以此来平衡心态。

升旗仪式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三)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1.自我表露理论:形象管理

人们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

我们可以证实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

    2.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说服

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行为合理化。失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例如强迫某人学习,那么某人可能随时找机会玩,因为受到父母强迫已经是一个充足的理由。如果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就会内化为自己真的喜欢学习。

决策后的不协调:在相似事物间作抉择后,会痛苦地感到不协调,会更多看到放弃的事物好的方面和选择事物坏的方面。此时,我们会夸大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减少不协调。例如刚买了某股票的人对该股票的乐观程度要大于打算购买的人。

3.自我知觉理论:推断自我

当我们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如果你帮助了他人,那么你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热心的人,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表情和态度:行为能触发情绪。当你强迫地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时,那么你真的会感到快乐。当模仿他人的表情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具有传染性,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面孔、姿势和声音。因此呆在快乐的人群中会让你感到快乐。多听声音浑厚的人的声音,会让你的声音浑厚。

    过度合理化效应和内在动机:给人们报酬会让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报酬,从而削弱自我知觉,不认为自己是因为兴趣而作。因此将兴趣变为工作,则会失去这份兴趣。注意报酬如果是为了赞赏,那么会增加个人内部动机,如果是为了控制,则会降低内在动机。

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行为与态度:如果想在某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或者成就,那么不应该只是冥思苦想、等待灵感或者顿悟,而是去行动(知行合一)。因此只有自己把题做一遍,才会真正掌握;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时会记得更牢。

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我才真正理解它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四: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