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温度2》有感

女儿那富有文学气息的班主任推荐给班级里的孩子们一系列书——《历史的温度》,听闻孩子要看书,二话不说速度购入全套,想着即使她半途而废我也可以看。

收到书后,翻了翻作者自序,一下就被吸引。作者在自序里说,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尽可能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对看待哪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我从《历史的温度2》开始阅读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有3篇,1篇是《张勋这个人》,1篇是《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到底有多难?》,1篇是《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

关于第一篇《张勋这个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隐约记得高中历史课本里有张勋复辟这个小章节,但当时除了记得张勋复辟的时间和事件外,再没有印象了。为什么张勋有胆子复辟?为什么他能复辟成功?为什么复辟成功了却一触即溃?为什么最后他有一个善终?而这个作者把张勋的出生成长环境、当时的背景、他的“勇、义、忠、妄、运”整个儿说了个遍,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饱满立体的人。

这样的叙述让我不再单纯地只记得有这么个人在那个节点上掀起一次复辟事件,相关的记忆一下丰厚了许多。

第二篇为什么是《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到底有多难?》?也许是因为自己来自艺术类专业,在我高考之前就临摹过很多大师的人体速写,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选择纯艺术专业,会继续更深入地去临摹和写生人体素描。在我们艺术生眼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没想到经历过这样艰难的波折。在上海的时候,我们会去刘海粟美术馆看一些展览,看了这篇内容才明白刘海粟在当时是扛住了多大的压力,坚持使用人体模特。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在更新,如今,大家还是比较好接受到人体也是一种艺术,是从事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相关的纯艺术类工作和学习的人群一个基本功。

第三篇《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则与最近的冬奥会可能更相关一些。1993年9月在国际奥委会的101次全会上,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的奥运会主办城市是悉尼(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为肯定就是北京),对当时的中国打击不小,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以及当时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

2008年,北京鸟巢上空绽放漫天烟火,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奉献出一届出色的奥运盛会。当时的开幕式是张艺谋导演,那会儿整体的基调是为了证明我们可以举办好奥运会。到了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依然是张艺谋总导演,用24节气倒计时,将中国人的时间文明、传承久远的诗歌、现代生活的画面和谐统一,展示了中国在科技美学上的能力,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冬奥会的开幕式结束后,记者采访张艺谋,他表达:我们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理念,传递了全世界克服困难,战胜疫情,迎接美好的未来这样的共同价值观。

1993年到2022年,跨越了世纪,走过了近20年的时间,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是骄傲的。

今年9月,我的家乡——杭州,即将举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徽标中以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为基本元素组成,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让我们共同期待!

最近读完了《历史的温度3》,开始读《历史的温度5》(4被女儿同学借走了),在3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有《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料得年年肠断处,不敢忆,长津湖》、《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印象深刻的原因——下篇再续。

2022年2月20日下午17:3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历史的温度2》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