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

 年少懵懂,匆匆看书,以为色戒的结局不过是王佳芝放弃刺杀,拂衣而去,易先生继续当汉奸,两人天涯不见,总归存了情。多好的结局啊,四平八稳,规规矩矩。直到某次手贱无聊翻旧书,看见那句不到十点统统枪毙,一个人郁郁了很久,那么清浅的一句话,就那么交代了王的结局,连主语都没给一个,统统二字就搞定了。知道自己看书不专心,跳着看,没想过跳了这么关键的一句话。有句话怎么说呢,淫者见淫,八卦者见八卦,不记得这句话。作为一个整天满脑子言情小说的我,这个故事看见的就是赤裸裸的风花雪月,你侬我侬 。小女生忍不住把它当爱情看,对毫无温情的结局也就意难平,耿耿于怀,即使看再多的很虐的言情小说,总是忘不了这篇。因为太无情了,言情小说里面的虐总是走这样的画风,我爱你,但这并不妨碍我一边伤害你一边爱你,相爱相杀,但总是爱的,虐不过是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主观可控的那叫自己作死,客观不可控的那叫悲剧,后者我认为比前者要高级点。而色戒则是,额,其实我也不晓得。所有的情感都是不确定的,不沾地的,这种情况还高额投资,不亏得血本无归才怪。

张的小说如要拔高抬举它,扣上一顶国破家亡,山河沦陷,二战大等等的大背景,小人物的琐碎也就有了时代的宏伟了。如梁文道在节目一千零一夜中对倾城之恋的评说,大意我们的抗战文学大多是那种手撕鬼子的三观极正,立场十分坚定的的调调,但张的小说背景同样是国家沦陷,主权丧失,虽然她笔下的纸醉金迷,靡靡声色让人忘记这一切,但是从另外的一个面在写那个时代吧啦吧啦什么的。但要贬低张的小说也很容易,比如说色戒,背景虚化,拎到哪个背景下就合适,视角完全是王的,其它人物着墨很少,很多角色都是面目模糊的某太太,连大boss,也不过顶着个易先生的在小说里跑龙套。重点不过是王的心理刻画,担不起反映时代这个高帽。我想不过一是篇幅所限,二是张就这个调调,她小说里都是着重描写单个人物某个心理,而不是众生相。三是,呵呵,自我剖白吗,同类相伤,心有戚戚然吗,这是她很喜欢的小说,她压根就没有想过时代这么宏大的命题,不过是将自己内心那点心思掺杂其中,让它透口气而已。我一直觉得张是一个沉醉于自我情感的人,她的文学格局打不开,她幸运的是生在那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论写什么,都能反映自己的时代,除非她脑子抽写穿越,不过她的穿越其中的史料价值还是很高的吧,毕竟家学渊源,岂止一般。

咳咳, 其实这是一篇影评, 电影色戒的。

我想明白自己为何看小说郁郁了,因为太无情了,视角所限,只看见王一个人的挣扎纠结,失去所有的社会支持,喜欢的人比背叛更恶心的对待方式,在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刺客小组融入不进去的尴尬,组内唯一的女性本应发展我闺蜜这样的减压工具也因感情纠纷有若有若无的敌意,家庭环境貌似也不好,没有正常的社会关系,亲密关系,还要扛着高大上的爱国的牌子与毒蛇虚与委蛇,周旋。最后为了易的那一丝自己以为的温情白白送命。那丝温情也许不过是丧失温暖太久的人臆想出来的罢了。小说没有明确写易动心与否,而且文中开头结尾都是麻将的欢乐声,轻描淡写交代结局。当然小说并没写这么细,电影由于表现载体不一样,多视角展现了更多的细节,人物更加丰满立体。电影比小说拍得更好。一些细节足以告慰我脆弱的心灵了,比如说易质问张秘书的失态,比如说不承认那枚钻戒是自己的,比如说在王房间里的黯然神伤,至少动了情,王的感情至少没有亏太多了。张的小说其实还有一点,易处理得那么干净给了个解释是因为有人虎视眈眈盯着他,他一旦犯错就立马踩下他上位。我们读者可以自我安慰这不过是爱情抵不过前途,易也许是爱王的,鬼才知道。

王和易其实有同病相怜的部分吧,王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生命很绝望,而易呢,整日夹着尾巴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被刺杀,亚历山大,两人都在通过做爱释放压力,都做得那么激烈绝望,还有,易当汉奸应该做不到理直气壮,我们可以像猪一样懒,但永远做不到像猪一样懒得心安理得,我们所受的教育,社会规范,道德等都在身上上了枷锁,易也一样吧,心理最深处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口诛笔伐有点畏缩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

易最后在文件上画"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