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把重点关注在生活魔方的心理区,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理想的呢?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状态呢?已经不理想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呢?
对个体心理结构的解析,应该是放在家庭这个环境里面是最准确的。我们可以以《都挺好》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人物为例来进行一下解析,比如说苏大强这个人物,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胆小怕事不愿意担责任,那这种情况算不算有心理问题呢?有没有心理问题这到底该怎么界定呢?另外赵美兰这个人是非常的势力霸道,苏明哲这个人呢特别的爱面子爱承担一些事情,明玉这个人就比较特立独行,苏明成这个人有点不成熟任性爱冲动。同样我们到底该怎样界定一个人有没有心理问题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呢?
当我们开始以家为单位来进行问题思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个家的家庭结构以及家的运作模式。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算是幸福美好的家庭呢?对于个人来讲有心理问题这一说,对于家庭来讲有没有家庭问题这一说呢?家庭问题又是属于什么样的问题,面对家庭问题又该怎么样来进行疗愈呢?
孤独,惆怅,悲伤,委屈,酸涩……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一个无底的深渊里,慌乱的要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而一直恐慌着。如果一直找不到心理诊断或家庭问题的切入点,从情绪这里入手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复联4》中的时间穿梭,让人的心有种炸裂的感觉,有什么东西要喷薄欲出,却被堵在那里。而这个东西可能就是爱,而此时的爱就是一种实体,而不是一种情感那样,可有可无,可以变幻莫测,可以不确定。那么有爱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说起来很简单,理解,信任,接纳,认可,尊重,支持,只要是这样的,那么家庭就是好的幸福的。照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那么一个人积极,有信心,有力量,有希望,上进,成长,那这个人就是好的。
可是,现实中怎样来做到理解呢?每个人都会做各种事情,这些事情就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理解,换种说法就是我们要纵容这种伤害,是这样子的吗?比如你万万不可做的一件事,到后来你自己选择了做,那么别人是理解你还是不理解你。如果这么说,那么理解只能发生在第六阶层以上的群体里。我好像发现了心理学的一个效用,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心理就是上层建筑,它的状况的好坏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就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定经济状况只能解决到一定的最大限度,除非经济再好一些,心理状况才能解决的更好一些。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才产生了心理学是用来让人们对现实接纳而不是解决的理念。在一定的经济状况下伴随着一定形式和程度的伤害,且不随着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就好比那些经典的道德伦理题目一样,其实就是反映的一定的经济状况,好的经济状况不会出现那些场景。
所以讨论个体一定要放到家庭环境里讨论,而家庭环境一定要在经济状况的前提下讨论,而经济状况实际上又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背景下的,必须在这个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讨论,所以弄清楚文化、制度背景很重要,这样才能搞清楚个体心理。
经济状况可以按照九层论来划分,对于第七阶层来说,家庭类型基本上就可以划分成白领,个体户和富农三类,其他的就是在这三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至于家庭模式,就需要借助显微镜来更深一步的观察了。
对于整个生活魔方来说,要实现心情驱动三级跳,需要各个方面都来做。以其中一个指标为主,其他几个指标为辅,同时运转。比如我需要去美国的机票钱,还有把家庭搬到北京来的大额费用,那就需要以经济指标为主,心理指标为辅来开展了。而如果是要解决清楚家庭冲突,则是以观念为主其他为辅了。《热锅上的家庭》中说,一个人发病,是因为这个家庭出了问题。那么,家庭应该是冲突最剧烈的地方。这个时候,一切火力都会集中在家庭上面,或者在职场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当中怎么样让自己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存下去,这个时候就是以心理为主,其他为辅了。
在上一章讨论心情驱动三级跳的时候,提到了生活方式的问题。比如一名心理咨询师穿着一件米黄色或棕色的风衣,在秋风扫落叶的场景中向前行走着,观望着远方。或者在背景想着某种音乐的时候,被一个女人思念并嗔怨着,感受到的一种控制的力量和一种成就感,这是一名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或者躲在一个咖啡馆的小角落里边儿,不被任何人注意到,安安静静的,或者说带着那么一丁点的忧郁,在思考着什么,写着自己想写的小说,或者散文,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甚至是悲痛。
再说回来,我们还是从情绪入手,然后剖析家庭结构,再返回来分析情绪等各种问题,这样事情就可以推动下去了。这样基本上就围绕着三个问题来展开,伤害是怎样产生的?是否是心理问题怎样界定?心理问题是怎样被治愈的?
伤害是怎样产生的,以结婚为例,要先搞清楚人为什么要结婚。因为喜欢,因为需要,总之因为欲望想要结婚,所以就结了。当社会形成一种秩序后,人们便不自觉地效仿起来,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因为要结婚而结婚,问题就是在这儿出现的。丢失了本源的东西,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本之花,就乱了。当有人把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时,伤害就产生了。伤害产生了,自然就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这里根本上还是在于家庭问题。那么面对这个家庭问题如何治愈呢?
另外,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分好坏?或者是别的怎样的看法?这个好像又跟诊断的依据很接近。
再比如,我们在相亲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事情呢?以及怎样处理呢?那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相亲?是为了结婚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这个跟因为遇到一个人产生了喜欢而想要在一起的方式是相悖逆的。所以相亲更合适的做法是扩大社交圈而不是挑选商品。除了这种自然的情况,人们还想在婚恋上满足其他的一些需求,比如物质保障,比如性价值心气儿,比如虚荣心,比如童年创伤的治愈等。这个也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判定,也就是挑选商品,但这些不是本源的东西,如果丟本逐末就会出现刚才提到的伤害问题。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也就是在九层论的框架下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所以要有割舍。这一点也让我突然想到,心理问题被治愈是因为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在一定的社会阶层,相应的社会需求部分不具备条件来满足,所以心理问题也就会一直缠绕在当事人身上。比如生活的比较压抑的一个人,因为生活当中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阶层不变压抑不走。按照心情驱动三级跳的内容,我们肯定是要爽的,而我们所做出的各种选择都是在现实环境条件下所做的选择,所以本段开头所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事情呢?其实就是在现实环境条件下该怎么样选择的一个问题。因为有其他的需求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按照因为喜欢一个人而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方式去结婚了,而只能选择条件不错这种相亲的方式来结婚,这就是割舍问题。
那么,我们都需要割舍哪些东西呢?又该怎样割舍呢?比如相亲,该割舍掉感情还是割舍掉这种不正确的方式?总的路线方向,是喜马拉雅山顶,是好的个人和好的家庭。不过这个过程中会有其他东西出现,比如归属,比如爱,比如公平,甚至《GOD is a girl》。其实这是更高层别的割舍罢了。这两层割舍要区分开,前者叫做条件性,就是确定要走但是条件具不具备的问题,后者叫做局限性,就是无法确定要不要走。比如本来要向着好的方向走,但是遭遇了背叛,那这个时候是基于核心信念惩罚这种背叛做出毁灭的决定,还是包容这种背叛而继续往前走呢?对于更高层的层面来说,因为个体的局限性而做不出决定,而不是条件性了。如果个体能够发展到超越自我,也就是突破了自我局限,那么就可以继续向前,否则就会一直纠结在这个泥淖的循环里苦苦挣扎。这个取决于当事人的状态而非方向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