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作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点评]
古代的纪年是件麻烦事,若是国家没有统一,那各个国家各记各的,很难一下子清楚到底是哪年发生的事。此时三国就是如此:蜀国改年号是建兴元年,而这一年,东吴是黄武二年,曹魏是黄初四年。现在用“公元”作工具就统一了,这一年是公元223年。
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策。诸葛亮于是建立官职制度,修订法令。
他发文教导部属说:
“作为官员,就是要集思广益。如果你们因为一些小小的嫌隙(仇恨)而相互疏远,从而不能在一起反复研究对策,这是失职的表现,会损害到国家的利益。如果厌恶小的事情,动辄躲避嫌疑,就难以深入了解,将因为疏忽缺失的缘故,造成很大的损失。深入了解而有收获,那就好像在一堆破烂草鞋中,捡到珍珠。可是,人们却不肯尽心。
“只有徐庶,对这些事,从不懈怠;还有董和,担任这项职位七年之久,对于困难问题,甚至作十次讨论,一定在拟定可行的方案之后才来告知。各位如果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学到董和的辛苦勤劳、尽忠国家,我就可以减少错误!”
又说:“当年我跟崔州平初交,经常都能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又交上徐庶,经常对我有启发和教诲。之前和董和共事,他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后,跟胡济共事,他对我有很多规劝。虽然我性情愚鲁,不能完全吸收;然而跟这四位先生,始终和好,这至少可以说明我决不会不喜爱直言。”胡济是诸葛亮的主簿(相当于主任秘书) ,义阳人。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公文、检查账目,主簿杨颙,一直走到桌前,进谏说:
“国家有一定的制度,官员职权分明,不允许上下侵犯。我为明公以治家为比喻:有一个主人教奴仆耕田,教婢女烧饭,教雄鸡早晨啼鸣,教狗吠咬盗贼,牛去载重,马去长途跋涉。这样的话,财产没有浪费,所追求的都能满足,从从容容,高卧堂上,每天只不过吃饭饮酒就够了。忽然间,有一天,他打算所有工作全由他一个人来做,不再交付别人,于是,四肢劳苦,事务繁琐,身心疲惫,精神枯竭;结果,每一件事都做不好。并不是他的智慧能力不如奴婢鸡狗,而是他不能了解分工的精义。
“所以,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所以丙吉(汉宣帝的丞相)上街,看见死人他不问,看见牛发喘他却忧虑。(斗殴死人那是京兆尹管的事,牛生病则事关农耕,是宰相的事。)陈平也不肯去了解钱谷数量,他说‘自有管那事的人。’这两位,算是通晓职位分工的道理了。如今明公治国,还亲自审校账目,终日汗流浃背,不觉得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表示感谢。后来,杨颙逝世,诸葛亮哭泣三天。
[点评]
杨颙说得有道理,后来有人据此批评诸葛亮,说他没有人才观,凡事都自己亲力亲为,而不能让部下放手去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一种罪过。其实,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连年征战,耗费财力很大,国力衰弱,这财政问题是头等大事,所以诸葛亮这时必须亲自把控;另外,蜀国这几年人才损失惨重,培养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诸葛亮打样示范。
当初,益州郡地方土豪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吴国交州太守士燮,要求归附东吴。后来,他又生擒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送到东吴。东吴任命雍闿为永昌(云南省保山市) 太守。蜀汉所属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据守,雍闿无法进入,于是派同郡人孟获引诱煽动诸夷人,各地蛮夷遂纷纷起兵响应。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先后叛变,归附雍闿。诸葛亮因为国家新遭大丧(刘备逝世),对这些叛变集团,一味加以安抚,不采取军事行动;全力抓农业生产,积蓄粮食,关闭边境所有关隘,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到民安食足之后,再图用兵。
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弱,又刚坐上尊位,应该派出使臣,和东吴重新修好。”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才找到!”邓芝问:“谁呀?”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邓芝为中郎将修好于吴。
冬季,十月,邓芝到达武昌。这时,东吴孙权仍没有跟魏国完全断绝关系,正狐疑不安,不敢决定要不要接见邓芝。邓芝直接上书给孙权,说:“臣今天来此,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
孙权遂接见邓芝,说:“我诚心诚意地打算跟贵国重修旧好,可是又怕你们皇帝幼弱,国土太小,而又受到逼迫,将被曹魏乘机侵犯,不能保全。”
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汉有重重险要,固若金汤;东吴有三条江河作为保障。合此二长,互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之理。大王如果归附曹魏,魏国必定上望大王入京朝见,下求太子入朝为质,如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而蜀汉大军再顺流东下。如此,江南之地就非大王所有了。”
孙权默然良久,说:“你的话很对!”于是与魏国绝交,专心与蜀汉连和。
这年,汉主刘禅立贵妃张氏为皇后。(张飞之女。)
[点评]
刘备死后,诸葛亮彻彻底底的走上了历史前台,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至此,诸葛亮开始了后面传奇的12年的丞相之路。
兵员缺乏,人才断档,国力不足,外部曹魏和东吴虎视眈眈,内部叛乱不止,这就是诸葛亮上台之初面临的烂摊子。
具体来看一下:蜀汉的国力经过襄樊之战、三郡之变以及夷陵之战已经大损;刘备麾下的那些重臣们已经基本损失殆尽,早早去世的庞统不说,前将军关羽在荆州战死,后将军黄忠、骠骑将军马超病重去世,车骑将军张飞为部下所杀,两任尚书令法正、刘巴以及司徒许靖先后于刘备称帝前后去世,安汉将军糜竺也因为自己弟弟糜芳的叛变内疚而死,镇北将军黄权则因为被阻拦在外而被迫降魏,至于中层干部损失的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蜀汉已经差不多没人了;曹魏甚至直接欺负蜀汉无人,遣使劝降刘禅、诸葛亮,孙权虽谈,但依然不稳;南方雍闿、孟获作乱。
诸葛亮主政后,做了哪些事?他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休养生息展开。
首先,他依法治国,建立稳定有章法的文官管理制度,这是繁琐的系统工程。过去川蜀治理,刘璋的最大特点“暗弱”,法纪松弛,重新立下规矩让人们遵守,不那么容易,虽然诸葛亮在刘备入蜀后,先是与法正、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作为蜀汉的官方法律大典,但是必须有配套的文官管理体制才能落地。整个蜀汉的吏制在丞相一手搭建的框架下,逐渐走向了正循环。
其次,重农兴商,兴建大利。《资治通鉴》此处没有相关文字,但其他史料都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的劝农心法说:“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举例来说,诸葛亮对于都江堰,特地专设了堰官进行都江堰的管理维护,并批了1200人的编制,专门负责此地的水利保养,“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也开创了此后历朝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诸葛亮对于发展经济的工商业也非常重视,他在主政后的第一年,就下达了官方红头文件《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诸葛亮对于“蜀锦”的大规模生产与推广的品牌化之路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使得蜀锦在三国年间的知名度与产量达到了巅峰。
再其次,对于内乱采取只抚不剿,先抓休养生息这条生命线。诸葛亮考虑的因素有三:一是刘备刚刚去世,政局需要维稳,暂时无法集中精力平定叛乱;二是蜀汉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兵力受损较大,不宜再战;三是南方雍闿等人后面有着孙权的影子,要先搞定东吴,断绝雍闿可能的外援。诸葛亮“忍”字当头,要等时机成熟再动手。
最后,重新回归战略目标:联吴抗曹。诸葛亮的政策方针基本还是围绕以前的“隆中对”进行,外联东吴,对抗曹魏,这条外交主线不再动摇。诸葛亮对于孙权放的态度很低,也很真诚,而孙权也不傻,双方和则两利。
就这样,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两三年内就已经大体上恢复了蜀汉的元气,他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