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跟薛老师读《尚书》,说过《今文尚书》是原《尚书》内容,比较难度,不好理解,而《古文尚书》则是后人伪托古人所做,不是真正的《尚书》原文,反倒是好读好理解一些。今天读朱自清谈《尚书》,对这《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总算了解得更清楚了些。

如今我们看《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便知道《尚书》是秦博士伏生所保存下来的,不过兵荒马乱中丢失了一些,保存下来的只有二十九篇。朱自清先生说,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然后,朱自清先生重点讲了《古文尚书》的流传过程。他说,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不过后来经过一次次战乱,这杜林的一卷并没有传到后世。

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很费了心思。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可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甚么政治道德的拘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做“德治主义”。王肃的时代正是“德治时代”,所以他成功了,只是他的伪书词旨坦明,毫无佶屈聱牙之处。因为王肃是晋武帝的外祖父,所以有对他书怀疑的人也不敢说。怀帝永嘉之乱时,此伪书散佚,东晋元递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并把它献到朝廷上。这时候这伪《古文尚书》就和马融、郑玄注的《尚书》并行起来。唐太宗时,诏令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尚书正义》就是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于是这书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

审判过渠,决疑定了的人,还得等待请代的学者,这里换提出三个可尊做的

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

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番追根溯源,可谓解释清楚了《古文尚书》到底是怎么回事。照这样说的话,我们今天到手的《尚书》里的《古文尚书》部分,就不该是后人伪古人所作,何以薛老师在说《古文尚书》时说是后人伪古人所作呢?不过相比于《今文尚书》里的内容,《古文尚书》里的内容确实不那么佶屈聱牙,似乎好理解一些。

现在版本的《尚书》里的“古文尚书”部分,到底是伪还是不伪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文尚书,古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