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可以迟缓。父母问我们的时候,也不可以不说话。
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的一生影响很深远。我们常说孝敬、孝敬,孝一定要敬。我们在天地自然面前,在做人的道理面前,一定要有敬畏心。在父母面前,也一定要有敬畏心。应勿缓也是先考虑父母的感受,因为这样他们心里才会舒畅。
举例:
《礼记》:居处不庄,非孝也——在家里言行不庄重,就是不孝。
《千字文》: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奉养父母和侍奉君主,都要求庄严恭敬。
《朱子家训》: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一个家庭老少内外,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晚辈之间要言辞庄重。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叫我们去做事,要立刻去做,不可以拖延或偷懒,更不可以烦他们管。
行勿懒也是体现了恭敬心,如果父母叫我们去做事,我们拖拖拉拉,这是因为对父母不够恭敬。同时这也是先考虑父母的感受,因为这样他们心里一定很高兴。我们绝不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定要以父母的感受为重。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对我们的教导,必须恭敬地聆听。
父母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听,不可以随随便便、不当一回事,更不可以不耐烦。这是培养我们谦虚的精神。
敬听教导,是真正懂事的体现。而无论你学到了多少知识,如果不能敬听父母的教导,那还是不懂事。
(注:看一个人懂事的程度,不是看他看过多少书,讲出多少大道理,是看他谦虚的程度)
如果总是想表达自己的见解,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一听到别人说就烦,这都是缺少谦卑心的体现。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责备教训的时候,应该顺从接受。假如父母的责备是不对的,不要直接反驳,要等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我们常说孝顺、孝顺,孝一定要顺。俗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不去顶嘴,对你的误会,你能平心静气地接受,那么你父母对你的佩服会大大提升,就不会再小看你。
(注:看一个人懂事的程度,另一个标准是看他心平气和的程度)
冬则温 夏则凊
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冬天寒冷时会先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不再需要这样做。但我们要体会黄香的心,他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对父母的体贴无微不至。当天气冷了或暖了的时候,我们要先想到父母的冷暖。
这一条的关键在于让我们从小养成照顾父母的心,而照顾从生活细节中是最能体现的。
晨则省 昏则定
省:看望、问候
定:使人心里安定、放心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看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或者晚上睡觉前跟父母说一声,这样父母会非常放心、安慰。
昏定晨省是孝心的自然体现,说明孩子能够常常把父母挂在心上。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们一天才念父母两次,请问父母一天念我们多少次?我们的起居、衣食、冷暖、学业,父母总是时时想到我们,不知道记挂我们多少次!我们只念两次,又如何能报答这种恩情?
出必告 反必面
反:返,返回
面:面对
出门的时候,要告诉父母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当面禀告,让父母放心。父母在劳累之余,如果还要让他们再增添担心,那是多么不好。
这一条与昏定晨省虽然都是小事,但处处展现出一个人心里常常有父母,处处为他们着想的细心。有些孩子可能觉得这些是小事就忽略了。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能在大事上尽心尽力呢?《道德经》里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大厦是一沙一石慢慢垒起来的,千里的路,是一步步开始走的,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我们要从做好小事开始!
居有常 业无变
居:生活起居
业:学业、事业
在家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在外面做事也要有常规,不要随意改变,这都会让父母忧虑。
居有常,比如我们不要睡得太晚早晨又起不来,不要长时间劳动或玩耍。业无变,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要定下心来学习。如果惹是生非、逃课,就是学业起了变动。
这两条都是讲我们的心要安定,不要放任,也不要躁动。《大学》里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一个内心安定、宁静的人,是不是特别让人放心呢?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擅:擅自,自作主张
苟:如果
子道:为人子女的道义
亏:亏损、缺少
虽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要先向父母禀告,征求意见。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这一条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先请示父母,谨慎处理,不要随意做决定。这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一种谦虚的精神。
有些人小小年纪,就学着抽烟喝酒,打架早恋,这些事他们当然不敢向父母禀告。而明知道父母知道了会生气,会伤心,还擅自去做,这不就是不孝吗?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藏起占为己有。如果私藏,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伤心。
尽管是小物品,假如是起一个私心,想藏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这种心就已经跟父母有了隔阂。父母如果知道我们藏东西,就会伤心,不是因为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而是因为你把父母看作是外人。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是一体的观念,因为我们身是父母生养,本来就是父母的一部分。
要做到这一条,我们有喜欢的东西要学会跟父母分享,父母不让拿的东西不要私自去拿。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为:表示强调,没有实际意义
具:具备,准备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东西,要谨慎的去除。
父母是不是经常问我们喜欢什么,而我们有没有问过父母喜欢什么呢?其实我们每做一件事之前,都应该想一想,父母喜欢不喜欢我这样做?如果喜欢就去做,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去做。
父母最喜好的,就是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优异的成绩。父母厌恶的,还有我们的坏毛病。我们有没有做到尽力和谨慎呢?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贻:赠给,带给
身体受到伤害,会带给亲人忧虑。品德上有缺伤,会带给亲人羞辱。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爱惜身体,是孝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注意身体,不注意安全,生病、劳累、磕伤碰伤,这都会让父母忧心。
而如果品行不端正,就会让人知道你的父母不会管教,他们会想“这是谁教出来的孩子,一点也不懂事”,这样就连父母也被批评了。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一个没有素质的孩子,他的父母也一定有问题。所以我们想到要让人们不取笑自己的父母,又怎能不尽力提高自己的品行呢?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何:什么
憎:讨厌
贤:有道德,有才能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有什么难的?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亲情不是一种交易,是无条件的。如果父母亲因为一些原因,对我们不那么好了,我们就要生他们的气吗?
《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虽然不用做到修道人那样,但至少要不见父母过。不见父母过,并不是看不见父母的过错,而是不计较这些过错,要靠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们。为人儿女,不要去管父母慈不慈,只问自己孝不孝。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劝告
更:更正、改正
怡:和悦、愉快
吾:我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谏,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
要注意这里的“过”必须是比较大的过错,比如父母有一些不利于健康的习惯,或者做出一些不利于整个家庭的决定。小辈给长辈指出错误的时候,因为长幼有序,所以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要照顾到长辈的地位和威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没有缺点和过错,那就到圣人的境界了,但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我们面对父母的错误,要包容,要理解,不要有对立的心,这样才能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号:大声哭
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告。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此时我们要痛哭流涕跟随着父母恳求改过,纵然遭到责打也无怨无悔。
当然,人要改过,不是件容易事。父母不听你的劝谏,要有耐心等待,等到他喜悦的时候,再去劝告或者诱导,总之要让他们能欢喜地接受。
如果真的事情紧急,关系重大,不可能等待了,那就要痛苦流涕向父母规劝,用真诚来唤醒他们,甚至冒着被责打的危险。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昼:白天
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熬好的药汤,自己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在床前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试想一下,当子女被病痛折磨时,做父母的恨不得自己去替孩子生病,那种心情会有多么焦急和心疼。而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们很可能盼望自己最关心的人在身边,说说话儿,这不正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吗?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咽:呜咽,指哭泣
古时候的礼节,父母去世之后要守丧三年。在这三年中,因为常常感怀父母,所以常常悲叹,常常哭泣。居住的地方也要改变,要在父母的坟墓旁守墓。生活尽量简朴,一切的享受享乐也全部停止,要素食戒绝酒肉。
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古人认为,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事:侍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时要尽自己的诚心,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父母过世以后,每年要定期(父母的祭日、清明节、冬至)祭祀父母或祭祀祖先,这是一种缅怀父母祖先恩德的活动。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的祖先特别重视葬礼,目的在于教化在世的人,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和反哺报恩的观念。
《弟子规》里这些简单的话,都来自真实的古人的例子。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看一看“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分别对应《弟子规》的哪一条?
我们自懂事之后,就要以报父母之恩为人生第一要事。自从我们有了生命那天开始,父母就为我们含辛茹苦,在我们的成长中不知要操多少心!“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