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

说到家的感觉,我们就会想到温馨、甜蜜、幸福等词语。在我们大多数的人心里,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一个充满爱的,令人永远向往的地方。

可是,在文学家巴金先生著作的《家》中,所描绘的家,却是一个监狱,一个吃人的魔窟!

《家》是巴金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他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以自己的家和大哥为原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以“家”为视角,来反映整个社会状态,描绘当时的青年们对进步和自由的追求和反抗,描写新思想和旧势力的抗争。《家》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痛点,写出了青年们的困感和心声。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读了这本书深受启发和鼓舞,前赴后继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一扇厚厚的“家门”,将青年们的生命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深宅大院里的旧世界,充斥着专制与礼法;一个是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充满着自由与生机。书中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和广大青年们一样,在这冲突之中,苦苦追寻着。

高老太爷是家中最让人敬畏,最具有权威的人,他的意志,他的决定,一次又一次地影响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他想实现四世同堂的愿望,所以觉新就必须中断心爱的学业,回家娶一个未曾谋面的女人。因为他与冯乐山交好,所以婢女鸣凤就必须嫁给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子,直至鸣凤投了湖,他也没有丝毫同情,转而拉了另一个婢女婉儿上了花轿。

大哥觉新像个傀儡般,听从了家里所有的安排,求学的梦、与梅表妹的爱,全部都被他掩藏心中。“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成了他的行事准则,无力和懦弱的他,无论受到怎样不公的待遇,也不曾说一句反抗的话,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最后,梅表妹因为长期忧郁而死,他善良贤惠的妻子因难产而死,他终于开始觉醒了,但还是没有一点反抗。

觉民和姑母的女儿琴两情相悦,可是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了一桩婚事,觉民恳请大哥为自己说情,被高老太爷无情驳回。觉民决定以逃离来抗争,他藏在觉慧的同学家中,直到高老太爷临终之际,高老太爷才为他取消了婚事。

觉慧爱上了婢女鸣凤,想要娶她为妻。但是在得知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时,他又反悔了,决定放弃娶鸣凤的想法,这是新思想和旧势力在他的心里抗争失败的结果。相继看到梅、鸣凤和大嫂的死后,他决定逃离这个“吃人”的家,去寻找前途的光明。

在旧社会,长辈们的封建思想和礼法控制和左右着青年们的人生,特别是他们的婚姻,必须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己完全不能做主。青年们想冲破牢笼,渴望自由,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日复一日被世俗的、落后的观念捆绑。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些家长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帜,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大到孩子报什么专业,出来找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男女朋友,和谁结婚;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思来做,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意愿。这样的“爱”令人窒息,孩子要么变成“觉新”型的,懦弱无能、逆来顺受的青年,要么变得叛逆,甚至像“觉慧”一样,选择逃离控制,与家庭决裂。

家本该是温馨幸福的,如果父母的爱用错了方法,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灾难,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幸福。愿天下父母不要做新时代的“高老太爷”,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自由,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