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当你彷徨无助时,看看阅读能帮你做些什么?

一个14岁的辍学少年,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危险的煤矿工作。


在干了一天活累得直不起腰后,这个少年却常常就着昏暗的灯光阅读学习,工友开他玩笑:“看这破书有啥用?”


他却把阅读看作是自己辛苦劳动之外的犒劳,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后来这个少年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的名字叫宋远升,一个在苦难中用阅读改变命运的人。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或绝望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书开始阅读,获得心灵的力量。


二战期间,从乡下来英国伦敦谋生的姑娘格蕾丝也是一样,在经历纳粹分子疯狂的大轰炸时,她也是选择用阅读来获得精神力量,走出人生至暗时刻。


格蕾丝就是小说《伦敦最后一家书店》里的女主角。


这本书的作者是玛德琳·马丁,历史小说类畅销作家。在德国军营中的童年经历,让玛德琳对历史兴趣浓烈,对战争也有着独特的思考角度。



让我们跟着玛德琳的笔触,来看看格蕾丝的故事吧。


1命运多舛的姑娘,曾经面对苦难无能为力


1938年8月,诺福克郡德雷顿的两个乡下姑娘格蕾丝和薇芙,乘火车前往首都伦敦。


一路上,她们紧张而又兴奋,充满着期待。


然而,随处可见的呼吁男性参军的公益海报,让伦敦笼罩在即将发生战争的阴影中。



但这一切对格蕾丝来说,似乎还有点遥远,她寄希望来伦敦摆脱灰暗的过去,开启新的生活。


过去的她,真真是个苦命的孩子。


父亲在一战中身故,留下孤弱的母女二人;然而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不久后也因病撒手人寰;

格蕾丝被舅舅收养,可这个舅舅一家不但霸占母亲的房子,还把格蕾丝当成免费的工人。


即使这样,舅妈还在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格蕾斯是家中的累赘,最后甚至直接下了逐客令。


这个家格蕾丝无论如何也呆不下去,她的苦闷无处解脱,她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逃避那里,成了她逃避苦难的唯一出路。


伦敦,就是她的希望所在,而韦瑟福德夫人,这个妈妈生前最好的朋友,就是她在偌大的伦敦城唯一能投奔的人。


善良的韦瑟福德夫人收留了她们,并热心的帮她们张罗工作。


由于与苛刻的舅舅一家的矛盾,舅舅不肯为格蕾丝开具工作介绍信。


而没有介绍信,这就意味着她几乎找不到工作,这让格蕾丝忧心忡忡。


可热心肠的韦瑟福德夫人却胸有成竹,她让格蕾丝先去樱草书店暂时工作6个月,然后再想办法去自己儿子柯林工作的百货公司上班。


一听说去书店上班,格蕾丝心凉了一大截。


她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读过书了,印象中的阅读,还停留在小时候妈妈为她读的《格林童话》。为舅舅没日没夜干活时,她压根没有时间读书。



这样的自己,能做好这份书店店员的工作吗?能帮顾客找到他们要找的书吗?


格蕾丝越想越担忧,即使来到憧憬的伦敦,但那一刻她依然是那个内心胆怯、不自信的姑娘。


我们大多数人也像格雷斯一样,面对苦难,总认为逃避是出口,但是如果找不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即使外在环境变了,依然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变。


余秋雨说:“阅读这件事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幸运的是,格蕾丝去到樱草书店,从这天起,遇到了改变自己的人,改变自己的事,展开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奇妙旅程。


2阅读,是在困境中内心逐渐笃定的过程


薇芙与柯林成为同事,去到令格蕾丝向往的商店上班,而格蕾丝只能忐忑不安地来到自己并不满意的樱草书店。


她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情形与此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不是窗明几净的书店,而是拥挤不堪的环境,可以用“糟糕”两字形容。



狭窄的店面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书,这些书布满灰尘,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发霉的味道。


而一个满头白发,身材发福的老头,这人就是她的雇主埃文斯先生,却对她爱理不理,淡淡地说自己根本不需要请人,都是韦瑟福德夫人多管闲事、自作主张。


格蕾丝窘迫得直接灰溜溜地走了。


也不知韦瑟福德夫人用了什么招,埃文斯先生竟又同意格雷斯去上班。


再次来到樱草书店的格蕾丝,依然难掩慌张的心情。


而埃文斯先生没有给她指派任何具体工作,显然他勉强留下格蕾丝,只是为了助其打发6个月的过渡时光。


可无所事事的格蕾丝却总要想找点事做。她决定给脏兮兮的书店做一次大清扫。



收拾了3小时,她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衣服脏得没法看,到处弥漫的粉尘,把自己和埃文斯先生呛得半死,顺便还劝退了几个客人。


但这点窘迫不算什么,格雷斯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一位老妇人顾客问她这儿有《黑色眼镜》吗?格蕾丝脱口而出我们这儿不卖眼镜。


老妇人的回答让她恨不得钻进地缝,她说不是眼镜,而是一本书名。


对书知之甚少的格蕾丝只好硬着头皮,在杂乱的书店里如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找乱翻,可依旧图劳。


窘迫之时一位年轻高个男子帮她解了围,他是店里的常客,对书的摆放了如指掌。


就这样,格蕾丝认识了这位叫乔治的英俊的男子。


听闻格蕾丝要整理书店,乔治像打开了话闸子,他兴致勃勃地给了好些整理书店、给书归类的建议,顺便还推荐格蕾丝读一读《基督山伯爵》,他说:“这本书既是经典巨作,也是爱情经典。”



因为书结缘的两人在随后的交流中互生好感,格蕾丝也在乔治的影响下,开始翻开书本,渐渐走进阅读的世界。


尽管外面的环境越来越紧张,人们忙着开挖建设防空洞,儿童被疏散到乡下,整个伦敦城实施灯火管制,城市半空悬浮着用来对抗空袭的如房子般大的银色气球......


战事在即的压力如愁云般笼罩在每个人心上,但阅读却为格蕾丝在慌乱的外界开辟了一方安静的小天地,她的内心渐渐笃定,不再那么彷徨无措,焦虑不安。


在格蕾丝的打理下,书店越来越干净整洁,书本摆放也越有规律,埃文斯先生也对格蕾丝刮目相看,格蕾丝也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阅读,就是让自己逐渐辽阔、逐渐笃定的过程。


在困境中读书,是自愈,也是自渡,是内心走出烦恼,内心逐渐坚定的过程。它就犹如将阴暗的日子撕开一道口子,让人能看到光亮。



3阅读成为照耀别人的一束光

 

在格蕾丝的内心精神力量逐渐苏醒的同时,伦敦的情况却每况愈下。


希特勒发起的“闪电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仅用20多天,德国就以迅雷掩耳之势席卷整个欧洲,丹麦、荷兰、法国接连失陷,现在残酷的战火烧到英国。



天空中常常响起刺耳的空袭报警声,地面到处是废墟,整个城市一片狼藉。


为了国家,无数热血青年走向战场,乔治当了一名飞行员,柯林和薇芙也远赴参军,而留在伦敦的格蕾丝,白天打理书店,晚上做空袭防御督察员,扛起一份重要的使命。


这个胆小怕黑的姑娘,从最开始面对废墟的紧张害怕,无所适从,到后来的从容淡定,勇敢应对。


她非常清楚,是书本给了她力量。无论走到哪里,她的背包里永远带着一本书,这个是让她在战火中觅得一处安心的秘方。


为了躲避炸弹,惶恐不安的人们不得不躲进防空洞、涌入地铁站。



格雷斯也不例外,但她却是嘈杂的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她翻开书本,沉浸在阅读的美好中,她不知不觉地读出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读书声吸引,渐渐安静下来,静静地听她读书。


就这样,格雷斯的“樱草读书会”成立了,她为聚集在地铁站的心生恐惧的人们朗读,这成了战火中的温暖画面。


格蕾丝自己也在阅读中收获了巨大的力量,她和乔治在通信中讨论书籍,交流思想,两颗心渐渐地越靠越紧。


格蕾丝就像是用阅读形成一束光,照耀身边每一个人。



韦瑟福夫人这位在一战中失去丈夫,在二战中失去儿子的可怜女人,在格蕾丝的帮助下,渐渐走出阴影;


作为空袭防御督察员,格蕾丝冲在最前面,对那些受难的同胞不遗余力地施以援助,帮他们走出困境。


在德军实施“闪电进攻”的最后一晚,樱草书店也不幸在轰炸中受损,但在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人们称这是伦敦的最后一家书店,他们用心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4写在最后

 

鲁达基说:“知识是抵御一切灾祸的盾牌!”

 

是阅读燃起了伦敦民众的心中希望之火,给人们带去安慰、友爱和力量。


在樱草书店被炸毁的4年后,英国撑住了。薇芙终于回来了,两个姑娘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诉说着这分开几年彼此的经历。


而格蕾丝在修复好的樱草书店,等来了她的乔治。



战争总会结束,阴霾总会散去。


是的,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现如今疫情当下,焦虑横生,如果你正经历困难、挫折、彷徨,不妨像格蕾丝一样,用阅读点亮心中的力量,不妨来读读这本温暖中有力量的《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你可能感兴趣的:(《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当你彷徨无助时,看看阅读能帮你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