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终于找到自己的挚爱

      记得在上写第一篇文章时,是2018年12月24日,因为朋友的推荐。紧接着2019年写了六篇,2020上半年又稀稀拉拉发了两篇,直到岁末,在财报分析课学姐的带动下,重新下载了APP。某一天翻在“日更挑战”的贴子,深觉这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好方式。大不了我就当作日记来写,像曾国藩一样,坚持笔耕不辍,待到花甲之年,定是一笔不菲的记忆财富。

    坚持每日一更,有几天来不及成文,也把以前写的文字复制粘贴过来,大有应付差事完成任务之意。昨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关注我的新朋友,按图索骥,跌跌撞撞,翻到了一个叫“秋霞”友的文章。夜已深,只大概看了几篇,却恍如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因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正确指引,作文有时会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念。一次考试,因为一篇读后感的开头比较别致,梅老师逐字逐句点评,居然当堂表扬了我不下三次,那个表情语句所表现出来的认同感让我一下子找到了自信。初中以后作文的难度增大,不单单是记叙文,还要写说明文甚至议论文。九十年代,在农村,课外读物并不普遍,想要借鉴或者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本封面上一幅图写成一篇说明文,那个难度无疑相当于难产。搜肠刮肚,极尽想象之能事,东拼西借五百来字,都不好意思呈给老师阅的那种艰难。老师在讲评时,我的头垂得很低,像驼鸟一样深埋进沙子里。所有同学的作文都写得很糟糕,或者说不叫作文,有的甚至只有一句话。我的心跟得厉害,听到老师说只有一个同学的作文勉强算得上一篇作文,而那个人就是庄静华。我反而更羞愧,脸连同耳朵根都烫。

      即便这样,在初二史地生会考的那个中午,大家都在寝室里午休。睡不着的我和寝室长聊天,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说过的话——以后,我一定会把我的生活写下来,全部写下来!是大言不惭,还是勇气可嘉,也不想去分辨,但我确实做到了。至少40年前的生活记下来了!

        后来进入中专后,积极参与校文学社写稿,同时也在一些读物上投稿。97年某天收到20元稿费,很是高兴,居然请全班每个同学,吃了一只五毛钱的冰淇淋,共同分享快乐。后来写了《想妹妹》也发表在一个刊物上,那是一篇把自己写哭了的散文。

        当然也在为中专生活的书写准备素材,几本厚厚的日记本就是材料。四年的中专生活和17万字《跨世纪的青春》的手稿同步完成。在上海工作时,又修改滕写了一遍。最后敲打出来,发表在了中文起点网上。还把小学、初中的生活全部整理出来,也许把回忆变成白纸黑字,或者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就可以清空大脑了。不丢下旧的东西,怎么有容量去装新的内容。

      婚后的生活、孩子的成长,用笔记本、QQ日志、微信,记下了很多。嘴笨拙舌的自己,用文字表达不失为更准确更恰当。2020年疫情期间,在家禁足,便开启了在“乡土作家”平台上投稿。没有什么目的,本来就喜欢记录,而我擅长怀旧,喜欢写下成长过程中乡间的一切,与这个平台的宗旨算是不谋而合。起先也没发朋友圈,阅读量很少。发到第三篇《捡铁》时,主编微信留言:转发朋友圈一下,阅读量太少,以后就不要再投稿了。虽然面红耳赤,但也能理解,公众号运营,是需要费用的,只有阅读的人多,才有打赏的机率。而当每篇文章有几个朋友打赏时,我又有欠朋友欠亲人一份感情的负疚感,还有一种求赏摇尾乞怜的卑微感,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当8月投的稿件《老家的大蒜》获得打赏50元,一半留平台维护,一半以现金形式发放给我,之前30元以下的就是直接留于平台维护了。从这一刻我决定,以后不投稿了。


    出现的正是时候。

    人与人的际遇,人与物的际遇,都是有原果的,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

    如果一直在,那么以后就在这里了,写到自己灯枯油尽的那一天。不管有没有关注,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做自己就好。我确信自己找到了人生挚爱。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要有所爱、有热爱、有目标、有期待、有勇气、有行动。

    心有所依托,才不会千疮百孔去流浪。昨晚想明白后,好想开心地抱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终于找到自己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