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上期我们聊到作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哪些常识性的错误的第一个——急于求成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事实是,这样做从来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今天我们继续展开,看看家长一般还会犯哪些常识性的错误。
错误2,沟通时,喜欢强行推进自己的结论和想法。
比如,有的家长喜欢用反问或者追问的方式逼迫孩子同意自己的某些观点,以为这样步步紧逼,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透彻沟通。然而这样做,要么使对话演变成争吵,要么孩子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心里会彻底对我们关门,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回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老师、领导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们沟通,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非常糟糕。
其实前两天我也不经意犯过类似的错误。当时是给儿子讲解一道三年级的数学错题,那么在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中,他犯了两个很明显的错误:第一,偷懒,没有画图解题;第二,解题格式不对,其中的一个量没有任何数学式表达就突然冒出来了,这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是很大的忌讳。因为解题不是给答题者看的,不是答题者会了这道题就能拿满分了,给分的关键是阅题者,换句话说,你解答的内容必须要让阅题者明白,你的每一个变量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从这里来,通过你的答案如果可以给阅题者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变量变化引导,让阅题者可以看懂,那么这道题才可能拿分。所以,数理化三科的老师对于解题的格式都是严格要求的。
孩子在解题的过程中,很明显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但是当时的我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忘记了沟通的技巧,所以不断地用逼问的方式,问他,“告诉我,你这个2是从哪里来的?你怎么就能得出2这个结论的?你从哪几个量的变化中看到的这个2?得到2的理由是什么?……”其实,在询问过程中我的态度还是蛮好,但是孩子就是站在旁边,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心理,就是不回答。所以,渐渐地,我失去了耐心,这时,情绪慢慢开始控制不住了,我有了一种焦躁的情绪表达出来,孩子慢慢两眼就出现了泪花。此时,我突然意识到,不对,我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我在强行推进我的想法,但是因为推进受到了孩子的抵抗,所以我的情绪又开始浮动了,孩子很细微的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变化,所以他更害怕的,此时,他的专注力没有集中在解题的回答上,而是更多的专注于如何观察和敷衍我的情绪变化上,他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惧,准备逃离了。
当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我首先开始调整我的情绪,让自己焦躁的情绪暂时缓和,然后换了一种沟通方式,我说,“宝宝,你能先画画这道题的图吗?看看图上能给你什么信息?”其实,画图的目的就是为了我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然后孩子在一旁画图,我旁边调整自己的情绪,之后,他的画图出现了问题,然后我们就画图的问题慢慢找出了这道题的答案。
所以,沟通的主体重在拉平两人之间的关系,让双方都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需要的不但不是刨根问底,反而要像激流中的皮划艇手一样,在容易触礁的地方不断协调转向,避免冲撞。任何一方想要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甚至仅仅是暗示你我地位的不同,这都是沟通的大忌。
典型错误3:说服教育时,以为只要能辩倒孩子就可以“以理服人”。
事实上,说服是“权利在对方”的一个场景,包括我们谈生意,或者是让老板下订单,其实都是一个说服对方的过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作为一个顾客,是完全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拒绝任何人推销的任何东西的。这时候,如果销售人员以为,我可以以理服人,一定要问出,“你为什么不买这件东西”,说不出来,你就必须要买,那,我们作为顾客,是不是会准备报警啊?
所以,在说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教育理念的推销者,孩子才是顾客,而说服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并且利用对方的自主性,使其从自身角度出发,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希望他接受的观点。我们首先要卸下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诉诸孩子自身的心理需求,让“我说服了你”变成“哦,孩子,你的想法和观念升级了。你长大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确定一个关系,最底层的一个因素就是:你能带给我怎样的价值。孩子更是这样,是精致地利我主义者,你能给我价值,我就愿意和你玩儿。当然,这个价值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感受上的。
典型错误4:与孩子沟通时,以为只要家长表达出真诚的态度,沟通就一定顺利。
孩子信吗?真诚的态度不是家长说我今天真诚,孩子就相信你今天真诚的。真诚在任何地方都是需要大家一起共事,并且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的一种感受。很多家长在今天看完某一本书,听完某一个专家的讲座,和某人交谈完突然有了某种感受,甚至突然冒出了某一个想法,就回家,拍拍沙发,告诉孩子,“坐过来,孩子,今天我们谈谈心,爸爸/妈妈很真诚的和你聊聊……”这种真诚,你信吗?平时不管,想管的时候就管;平时不沟通,想沟通的时候就沟通;平时说话不算话,想真诚的时候,这种信任感就能架构起来了?孩子就能说真话了?
我和很多的家庭聊过有关真诚、诚信对待孩子的问题,但是很多家长给我的反馈是,“对于孩子,我从来都是说话算话的,他想买什么,我只要不反对,都会买给他。”那么,如果你反对呢?你是怎么对待的?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你去问他们的孩子,孩子们都是异口同声的说,“没有,他们(爸爸妈妈)从来说话不算话。”
其实,我个人特别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迷之自信,哪里来的信心让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这样的信心满满。即使我们是从事这个专业的研究人员,都可能只能做到八成,不敢说100%,家长从哪里来的自信?要知道,人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架构关系是最难的,我想这一点,所有的家长应该有深刻的体会,而,家长与孩子打交道、架构关系不就是在和人打交道吗?为什么在很多家长的眼睛里就这样容易呢?
所以,与孩子之间的真诚是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决定的,平时对待孩子真诚一些,等你想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收获就会多一些。以我自己的育儿经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只要你注意教养孩子的细节,不需要你做到100%,只要做到八成,你和孩子之间的真诚沟通就没有任何问题。真诚不是靠嘴说的,而是汇集在平时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的。
典型错误5:与孩子争论时,以为只要压倒孩子就是自己的胜利。
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某些事情争执不下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彼此对话场景既不是“沟通”,也不是“说服”,而是转变成了“辩论”。而辩论是一种“对话权力在第三方”的话语体系。形象地说,就像辩论赛一样,我们虽然都在彼此盯着对手,但是我们的心里都在想着怎样得到旁观者的认同。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更有权利的第三方”来解决僵局,对手的观点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三方对我们观点的认同,对手只是我们向第三方证明自己正确的一个工具。这,是辩论的基本策略。
今天篇幅有一些长,非常抱歉。我是研究未成年人学习心理的麒麟爸爸,欢迎大家私信我,也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