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中的精进

第一部分,遗憾

遗憾,指的是报名参加张文质老师的写作研修班三期了,这次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参加。

顾名思义,“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就是全国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全国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张文质老师创办的关于“教育写作”的研修班。

培养对象很高端:想出书的老师、校长和园长。

目标:帮助100位老师实现出书梦。

我,大概只能属于“想出书的老师”那类吧。听着有些不太积极,甚至沮丧,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太有限了。从成长阶段而言,我只是读写的初级阶段,距离“出书”阶段应该遥不可及。

但我总是“惦记着”这个研修班,原因有三:

“惦记”之一:我出不了书,但我可以或者说有必要懂得出书这门事。

这可以说是我的好奇和热爱吧。我曾经有过出书梦,那是2007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汇编了取名为《教学一本全——初中语文》的60余万字的“著作”。

初出茅庐,以为出书很简单:一是“要钱”不多;二是可能对别人很有用。

于是办理好相关证明,踏上了“出书之道”。未曾想到:自己太粗浅了!中国之大,有才华的人多的是,自己的所谓的“编著”只不过儿戏罢了。选择自费出书?可以!但是,费用吓死我——近五万。

算了,有此收获与成长足也。来到了省版权局,办理了一份版权证书,为自己的出书梦画上了不太圆满的句号。

虽然结果不是很好,并没有满意,但是从此一直好奇“出书”这回事。我出不了,但我可以了解,为自己的“夸夸其谈”积淀一点本钱。

“惦记”之二:张老师就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他人。

在我的成长中,我信奉两点:一是我们需要遭遇生命中重要的他人;二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浮躁的年代里,面对人的极强功利,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去寻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找呀、找呀。

转眼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被虚度、荒废,面对无奈又残酷的现实,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执教。我怀疑过人生,怀疑过教育,也怀疑过社会,甚至消沉,终于走进了倚老卖老的那番岁月年华。

天无绝人之路!

我就是那么幸运,让我能在困惑之年的2019年与“教育行走”相遇、与张文质老师相遇。

关注他的的公众号、参与教育行走线上活动、在极强资源平台“奶蜜盐共读联盟”汲取经验……特别是拜读他的卓著,从《奶蜜盐》到《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从《教育是慢的艺术》到《教师的微革命》,从《教育的勇气》到《教师的使命》,最后到深度参与研读的《日常教学的情调》。

我是谁?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我比两年前的我判若两人。我很愧疚前二十多年的枉为人师,同时也为自己目前的教育信心和幸福感而祝福。

这一切归功于谁?张老师是其中最重要的他人。

所以,我想:虽然不能成为他的“真传弟子”,能亲自拜访定是三生有幸。

“惦记”之三:很想见见有真教育梦想的“教育行走”美仁们。

张老师的研修班,大部分都是参加过“教育行走”的美仁们。

2020年和2021年的教育行走,虽然由于疫情活动只能线上举行。但是,三晚的预热、三天的讲座、三晚的余热,从分享到交流再到倾听。

一次次、一幕幕、一场场,我们为了生命化的教育、为了自己幸福的教育,不约而同来到这里。

就像教育行走专属歌曲《行走之歌》所唱: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天上的太阳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水中的月亮

我的城市,我的远方

自由的教师创造自己的乌托邦

翻过一座山,我的朋友在前方

走进一座城,我的理想还在我心上

一群勇敢的人啦什么都不害怕

一群快乐的人啦走在自由的大地上

“天上的太阳”“水中的月亮”“自由的教师”“创造自己的乌托邦”……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很多教育的需求与真谛。

这样的一群人,值得以“研修班”为契机见上一见,畅谈美好的教育梦。

因为如此重大的意义,因为如此的“惦记”,所以我从第四期开始一直在报名行列,但一直都是遗憾错过。

第四期由于远嫁重庆的家姐重病遗憾错过;第五期由于疫情再袭遗憾错过。

期待的第六期终于于2021年12月9日在松山湖举行。

遗憾的是既有我们云南疫情防控的严谨,也有省级创卫示范乡验收的网格区蹲点,还有“三率”工作、控辍保学的要任,我也“终于”还是错过了。

算了,不想了,还是深读《教育的使命》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民教师。

算了,不想了,还是共读《日常教学的情调》做一个有情怀的、本分的教师。

以此,不愧对张老师的引领,不愧对自我内心的那份教育心。

在此,也祝正在线上、线下参与的各位研修班成员学有所成,祝文质老师和研究院全体成员蒸蒸日上,祝全体教育行走美仁和共读群伙伴们飞华腾达。

第二部分,精进

很是神奇,每每遇到灰心失望的时候,总能在张文质老师的“教导”中重拾信心、找到走下去的理由。

最近,无论是之前一直在运作的“新教师成长营”还是规划半年的“青年教师成长课堂”都遭遇了极为艰难的瓶颈期,或许这就是教师不愿意或者实在无精力成长的征兆吧。

有时我想,老师确实很忙,不着急,慢慢来。但有时,我又想,正因为我们的工作复杂、艰难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学习和成长。

“唉!算了吧,不愿意学习有的是借口”“算了,反正共同学习效果很慢、意义不大”……

无数次的灰心,无数次决定放弃,也无数次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

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哪怕别人聚众议论我是“多管闲事”,我只能选择坚持,直到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前行。

即便没有放弃,我也不再在学习群“布置任务”,或许我还在观望,又或许我在寻找更大的支持、更强的信心。

郁闷的时候,我早已经习惯自己去静静地看书,能写更好,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自己尽有的快乐。

最近几个月,我深度啃读的是张文质老师的本土教育学口述系列卓著《教师的使命》和《日常教学的情调》。

一早醒来,在有气无力间“早食”了文质老师“提供的早餐”《日常教学的情调》,张老师文中的教导又让我倍受洗礼,我没有借口不继续。

张老师说:

你既然认为这件事情有价值,哪怕只剩下一个人,哪怕只剩下你,只要你认同,你去做,这件事情就有意义,你就能够得到自我成全,你也会被人发现。即使暂时没有人发现也不要紧,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孩子身上发光,有光泽透现出来,还是会慢慢地被发现的。

你去做,是你对自我的认同,这与你按照校长说的那样去做一定是不同的。校长可以强制要求你做,但是你不带着心去做,怎么能够发出光泽呢?你不可能变得更有智慧,也不可能变得更聪明。聪明实际上就是一种透彻与觉悟。当你想清楚了,就会获得一种乐趣。

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无比震撼,全身瞬间充满无限的力量。

第一,自己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就要坚持下去。

在这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思维,也都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统一人的思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让别人认同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人性不足的一点就是不太善于认同他人,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接受自己的“知识诅咒”去判断、分析他人。所以,对你或者说你觉得有意义,但是对他人并不一定这么觉得。

就好比说我们几个月来一直天南地北相聚一起共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和《日常教学的情调》来说吧,我和很多书友们每周怎么忙都会参加一次共读分享。甚至于有些时候从外面回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于是,有身边的同事、亲戚朋友便会质疑我们:这到底有何用?

有什么用是很难判断的,因为我们无法从短短的学习中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东西。

哪怕我说我的“正高级”就因为我不停地读、写和实践,但他人未免会信,或者说他人信了也未免觉得这是稀缺的、值得羡慕的。

所以,在我们自我前行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寂寞的。

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自我认同,只要我们觉得有价值,我们只能选择坚持下去,直到遇见自己应有的幸福。

第二,坚持至少能够自我成全。

没有认同者,没有同行者,不要紧。我们所选择走下去的路只有我们自己懂,也只有我们自己先体验、先感受。

他人放弃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无法成为他人,也无法掌控他人的思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当做好了这一切,我们首先成全的是自我。

第三,成全自己就会被人发现。

成全自己并不是指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是指为了某件自我认同的有意义的事去努力、去奋斗,最终就会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于绽放了自己的价值,哪怕很小。

虽然很小,但是因为我们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坚持,不一样的尝试,不一样的历程……所以被发现。

第四,不被发现但有光泽。

文质老师“安慰”说:不被人发现也不要紧,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孩子身上发光,自己的生命痕迹是有光泽。

就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每当迷茫,甚至于孤独、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至少我的班上的孩子们能感受到比其他同学多一点的幸福。或许,这就是此行的意义所在,哪怕很微小。

我曾经非常信奉这么一句话:一个讲座改变了一个老师的思维就会给这个老师背后的五六十名孩子带来幸福。

所以,我们的“独行”并没有失去意义,因为我们至少要为我们的那一群群孩子创造更多的幸福。

第五,有光泽就得带着心去做。

你去做,是你对自我的认同,这与你按照校长说的那样去做一定是不同的。校长可以强制要求你做,但是你不带着心去做,怎么能够发出光泽呢?

“要我做,还是我要做”?

“我想做,还是我不得不做”?

我常常会想,我们的工作什么时候做出了这样的转变和选择,哪怕再辛苦,我们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和快乐。

心态不同,做事的效果是决然不同的。在这个功利性极强的社会里,用心做很重要、也很稀缺。

第六,最终会获得一种乐趣。

去做你不可能变得更有智慧,也不可能变得更聪明。聪明实际上就是一种透彻与觉悟。当你想清楚了,就会获得一种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遗憾中的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