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软怕硬的孩子

妈妈和女儿丢手绢,女儿输了,上去就给妈妈一拳,然后就哇哇哭。

妈妈给女儿洗头,女儿要躺着洗,妈妈说头要抬高,然后就开始争执。妈妈感到身心俱疲惫,叫来了爸爸,没成想,女儿跟换了个人似的,乖乖的连澡都洗了。

爸爸带女儿一天,女儿各种高兴。爸爸不解,问妈妈:你不是说闺女脾气犟不听话吗?我怎么觉得挺顺溜的呢。

妈妈也不解了,难道这么小的孩子就欺软怕硬?

欺软怕硬,这个词的日常使用场景带有明显的贬义,和骂人差不多了。

但如果抛开价值判断的色彩,这个词还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事实就是,在一个关系中,有强的一方,就一定有弱的一方,从表面来看,就是强的在“欺负”弱的。而这种强弱又是相对的,大刀和木棍比,是大刀厉害,等大刀遇上大炮,那大刀就完蛋了。

四五岁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就各种闹腾,和爸爸一起就各种开心,这都是一个结果。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是因为孩子已经被父母培训四五年了。甚至可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模式是父母教会的。

迅速准确的摸清家里人的脾气秉性,是孩子的天赋。摸清以后,孩子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去有分别的应对。

你软,我就硬一点;你强,我就弱一点;你不喜欢哭,那我想吃巧克力了就多哭会;你喜欢听好话,那我就多叫几句妈…这样才匹配,这样才是一对儿,这就叫弯刀对着瓢切菜。

孩子真不是在欺负谁,作为关系中的一个弱者,她只是在配合你而已。所以,别怪孩子不听话,别怪孩子欺软怕硬。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如果单独跟着爸爸,挺听爸爸话的,但如果是爸爸妈妈都在,则会立即站到妈妈一边,妈妈说往东他就往东,爸爸指挥他做点事情,他就不怎么听了。

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发生点争执,孩子还会有模有样的指着爸爸说:就是你不对,你为什么不听妈妈的?

专业术语,这是孩子在依从“第一决策人”。用俗话说,就是孩子知道谁是“老大”。

这种能力在多人在场的环境中是极重要的,听谁的不听谁的,关系到自己目标的达成,关系到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

比较可怕的,是父母势均力敌,因为这样孩子就有了两个“老大”,而两个“老大”的意见又不可能一致,孩子就会冲突,就会无所适从。

比这更可怕的,是意见不和的两口子经常的守着孩子吵架。

比这更可怕的,是意见不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加入战团吵成一锅粥。

孩子,一个好点儿的领导就足够了。

你守着垃圾桶,肯定往里扔垃圾。

你守着把椅子,肯定想坐下歇会。

在孩子眼里,我们父母会是什么呢?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欺软怕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