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021倒计时6天)

【摘抄】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题解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希望培养的理想人格,即达到孝、弟(悌)、谨(慎)、信、泛爱、亲仁、学文七条标准。同时也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在育人。孔子重视个人的修养,认为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能力首先是爱人的能力。爱人就是首先要爱父母,再次是爱兄弟,最后是爱朋友,其次是爱大众、爱人类,这样才能亲近仁。能做到这样的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尚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历史典籍、文献知识,以及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这样在生活中就会明白掌握世事的规律,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人生的道理,圆满自我的价值

注释

1.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

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3.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4.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5.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6: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我的感想】

再次学习这句论语,心潮澎湃了呢。

第一次学的时候,感觉这个顺序似乎牵强了一些,现在却真正感受到这里边蕴含的不一样的原理。

人不孝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用现在的名词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子不孝父之过”,不孝(错误的极端的)却也只是外在表现而已,“子”的内心其实是感受不到“爱”,不会表达“爱”,强烈渴求爱,而扭曲了呼求爱的外在表现,传达出来的是“不孝”(心态疗愈十二条原则第十二条: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别人要么是在给予爱,要么是在呼求爱。)。

而“子”在这样一种强烈找寻爱的过程中,真正能用到学习上的精力或者叫思想是相当有限的,哪怕时间大把,心思却不在这儿。何以学文?

这也证实了现在讲的“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的原因。看过《热锅上的家庭》就会懂得,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不安全感,怎样的无法真正“学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关系不好的家庭都会出现孩子无法学“文”的状况发生,我感受到的是,那真的是一条艰难困苦的路,和“乐之”是背道而驰的。

ABC原理,感受爱,求仁得仁,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期待深入探讨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12月25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021倒计时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