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读书笔记

怎么说 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一晃九月开学季,孩子从之前大家眼里的好私立学校转到了离家近许多的公立幼儿园读书。爸爸,妈妈跟奶奶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要问我们转学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在之前的私立幼儿园,老师过于的循循善诱,家里又给予了他宠爱,让他恃宠而骄。公立老师更严厉,我们想看看公立老师是不是更有办法。 第二 当然是离家更近,再也不用备受堵车煎熬,连孩子都要问,妈妈我们怎么还不到学校。换了新环境,忐忑是一定的。换了新环境,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他能适应吗?

事实证明,他是可以的。孩子的适应力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过于焦虑的是我们自己。然而父母也都犯了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不礼貌,换个学校就好了吗? 我在反思我们自己,很多时候 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在父母和监护人身上找借口。

综合了孩子的特点和不良习惯如下:

1.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时候急于表达自己,不允许别人纠正自己。

2. 没有礼貌,喜欢shouting。

3. 就算是打游戏,也要争个输赢,害怕失败。

4. 情绪易激动,很难平静下来。

5. 专注力不够,不够耐心,性子急。

6. 不太喜欢用言语来表达自己,而是通过吼叫。

我忽然意识到,在孩子身上,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拿第一和第三点来说,怎么样让孩子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任何事情都要挣个输赢。是不是我们在家里跟爷爷奶奶说话方式找原因。 奶奶易激动的性格,还有我专注力也不够。 至于吼叫,会不会因为我们大人说话时候,他一直沉迷于自己的表达,大人不太听他讲的原因? 太多的 猜测和也许,让我无所适从。 终于明白人家说为什么要育儿专家,说明育儿是一个永恒艰难而重要的话题。于是从一位宝妈那里受教推荐了这本书“怎么说 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并非教你培养一个对父母的话惟命是听的孩子,而是让你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会因为你读了这本书而消失,但你可以学到非常具体的方法论。可以尝试从中学习和实践。

例如: 第一chapter讲到: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很多时候,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其实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能被人接受,自己的话能被倾听;而不是被说道理,更不是被全盘否定。有时候,仅仅是让孩子完全被倾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告诉他们,别哭啦、这有什么好哭的、这有什么难的、这不值得生气……等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认可,从而不愿意与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家长合作来解决问题。作为目前要做到的,引导孩子从容面对自己的感受。第二: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孩子想多吃糖、多看电视、不想穿多一件外套……

家长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本书不是教我们凡事不要生气,不能有任何负面情绪;而是要正确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要用言语来伤害孩子,例如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这些都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不愿意听你的话。

下面是我要做的 5大法则:1、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2、提示;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

第三: 怎么惩罚-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愿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第四: 鼓励孩子自立 -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要问太多问题;4、别急着告诉答案;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6、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第五: 学会赞赏孩子 - 用鼓励代替奖励。赞赏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的、长期的动力。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第六: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不要给孩子打标签,家长怎么看待孩子,孩子就容易朝向那个方向发展。我真的需要反省,我就是总觉得自家的大孩子不专注,总是说她不专心,所以她自己也这么觉得自己。我也老是跟爸爸讨论这个事情,觉得孩子不够专注。书中提到的技巧: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4、以身作则;5、记住孩子的那些特别时刻;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在孩子认知的世界里,他们判断事物的对错,是来自你的每一句话。因此,你在说每一句话之前,都要认真的想一想,争取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他。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伤害到他的自尊。所以一定要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给足他面子。以上六大点,受益匪浅。然鹅要真正做到这几点。很难很难。作为妈咪,除了以身作则意外,我想要真正了解孩子,从孩子观点出发 真的好难。路还很长,跟孩子一起学习吧。。一起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9月读书笔记)